[ 索 引 号 ] 1150024000913403X1/2022-00036 [ 主题分类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石柱县政府办 [ 发文字号 ] 石柱府发〔2022〕16号
[ 标 题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成文日期 ] 2022-02-07 [ 发布日期 ] 2022-02-09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石柱府发〔202216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筑牢长江上游

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227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

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加快我县“十四五”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制定本规划。规划依据《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规划范围为石柱全域,联动毗邻地区。规划期为2021—2025年,基准年为2020年。

    一、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生态安全屏障,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上游地区作为长江源头与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是继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之后我国第二道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石柱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并指出重庆具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础,要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调研石柱县期间,视察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沱镇云梯街时强调,要统筹解决好生态与生计问题。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是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具体行动;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内容;是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的政治担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的坚实基础;是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主动作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共同使命;是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强化“上游意识”、承担“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的核心举措;是石柱加快建设“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康养胜地的应有之义。

    二、生态本底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目标愿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协同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生态本底更加牢固。

    (一)江河湖库水质总体优良

    全县江河纵横交织,拥有长江航道里程26.4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26条,流域总面积为7757.82平方公里。其中发源于七曜山的龙河自东向西横贯石柱全境,为石柱境内主要河流,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滚动实施“碧水行动”,龙河流域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标准。重要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保护区能力不断提升,水旱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日益健全。实施岸线整治专项行动,岸线布局和使用更加优化。湖库资源稀缺,石柱现有大、中、小型水库39座,城市饮用水源地3座,乡镇饮用水源地34座。湿地资源有内陆滩涂,其面积为41.58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0.014%。水磨溪湿地位于石柱县西沱镇长江岸边,“一案一策”“靶向施策”推进整改落实,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二)国土绿化水平不断提升

    山体叠嶂起伏,境内主要有方斗山脉、七曜山脉,峰顶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山峰有方斗山、七曜山等21座。全县仍有479.09平方公里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占比15.9%。全县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共56处,共损毁土地面积约112.53公顷,2020年前完成30公顷的修复任务。森林丰茂广布,森林覆盖率位居渝东南区域第二位,全县林地面积324.6万亩,森林面积27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08%,林木活立木蓄积1200万立方米。全县草地总面积846.3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501.81公顷,占草地面积的比重为59.29%。通过实施城市更新、国土绿化提升等行动,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保持较高水平,县城建成区绿地率2020年底达到45.07%

    (三)土地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全县耕地坡陡土薄,耕地总面积为49553.53公顷,其中坡度1级—315°以下的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5.09%。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耕地质量明显改善,全县耕地平均等别提高到10.2等。通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使用行动,推进养殖污染防治、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等污染防治工程,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管控。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通过市级验收4441.4695亩,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入库备案2451.087亩。

    (四)生物多样性日益改善

    全县拥有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和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6个,总投影面积41096.21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301224公顷的13.64%。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是重庆重要的山珍基地,有木本植物2000余种,其中分布有红豆杉、黄杉、珙桐、银杏等国家珍稀保护植物;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7种。大风堡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170余种,重点保护动物41种。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生态系统和以荷叶铁线蕨为代表的野生植物资源。通过加大物种多样性保护,9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积极保护。通过加大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典型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牧渔遗传资源、中药遗传资源、观赏植物资源得到妥善保护,与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引种回归等相关的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通过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90%以上的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亚高山草甸和灌丛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自然保护地监测系统日益完备。

    尽管“十三五”期间我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但取得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尚未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要求仍存差距,生态系统还比较敏感脆弱,环境容量和承载力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山体一定程度受损,矿山地质环境未得到彻底修复;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有待深入探索,部分支流、次级河流水质未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洪涝灾害防治存在薄弱环节;水土流失防治和石漠化治理任务艰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尚未完全破解,土壤污染治理仍需加大力度;湖库水质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湿地草地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待提升;水生生物和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亟需加强。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深刻领会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大意义,准确认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主要功能,科学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有机联系,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协同实施“守好山”“治好水”“育好林”“理好田”“净好湖”“植好草”“丰好物”7项主要任务,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康养胜地,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重庆篇章石柱章节夯实绿色本底。

    (二)基本原则

——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进行全方位诊断,找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存在的问题根源,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目标体系,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定项目、定制度、定措施。牢牢把握住三峡库区水生态安全底线,确保不发生重大生态环境风险。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对生态系统实行保护优先。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过多干预,辅以必要的人工促进措施,使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实现良性循环。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立足石柱全域,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为依据,加强与市内和市外毗邻地区互动协作,构建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以生态本底为基础,聚焦石柱地域地理特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游一体化保护修复,打造立体生态屏障。

——制度创新,政策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抓住国家新一轮政策窗口期,注重政策集成,抓好政策兑现,将国家政策势能转化为重庆实践的石柱动能,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保护成果。

    (三)功能定位

——三峡库心。三峡库区是国家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而石柱位于长江重庆段的黄金分割点,是三峡库区地理位置上的中心。要以长江干流石柱段及其主要支流为重点,切实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重点保护和涵养好三峡库区这一大“水窖”,为全国淡水资源跨流域大范围水资源调配拓展空间,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水安全。

——长江盆景。聚焦物种多样性、遗传资源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加强水杉、红腹锦鸡、雉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恢复生境物种品类,打造长江上游物化形胜之地。

——绿色屏障。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提升重要蓄滞洪区能力,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行洪安全,为建设安澜长江作出石柱贡献;控制好水土流失,确保长江黄金水道通航安全;培育好千里林带,发挥释氧固碳功能,助推长江上游地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四)建设目标

    到2025年,生态安全格局更加优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系统稳定健康,气候适应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更加健全,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初步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更加突出,全县山水自然之美、城乡特色之美、人文之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之美充分展现。

——空间格局更优。全县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为1112.43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69.73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55平方公里。

——山更青。主要山体全部实行划线保护,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不低于6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5%以上,新增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面积1.6万亩。

——水更秀。龙河流域水质保持或优于Ш类标准,纳入市考核的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考核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林更美。森林蓄积量不低于1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2%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9.1%及以上,森林固碳能力不断提升,森林碳汇量持续增大,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田更良。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万亩,耕地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2.93万亩,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湖更净。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8%以上;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消落带库岸环境治理0.02万亩。

——草更盛。基本草地面积稳定保持在2平方公里,草原资源规范保护利用,生态功能充分释放;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保持在45.1%及以上。

——物更丰。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县面积比例稳中有升,力争生物丰度指数提高到60,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生产生活更绿色低碳。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专栏1:石柱县“十四五”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主要指标

序号

2025年目标

一、“三线”控制

1

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平方公里)

1112.43,以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准

2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平方公里)

369.73,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3

城镇开发边界(平方公里)

55,以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准

二、山青

4

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

60

5

水土流失治理程度(%

95

6

新增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面积(万亩)

1.6

三、水秀

7

龙河流域水质

Ш

8

市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达到考核要求

9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四、林美

10

林地保有量(万亩)

320

11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300

12

森林覆盖率(%

62

13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9.1

五、田良

14

耕地保有量(万亩)

56,以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准

15

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万亩)

12.93

16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六、湖净

17

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88

18

新增消落带库岸环境治理(万亩)

0.02

七、草盛

19

基本草原面积(平方公里)

2

20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45.1

八、物丰

21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县面积比例(%

13.64

22

生物丰度指数

60

九、绿色低碳

2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2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累计下降(%

    四、空间格局

    (一)“三带”

    三带,即长江、龙河-官渡河、普子河-毛滩河组成的生态涵养带,联动上下游毗邻地区,发挥水源涵养功能,协调好生态岸线、生活岸线、生产岸线的关系。

    (二)“两屏”

    两屏,即七曜山和方斗山组成的生态屏障,联动共同山体屏障地区,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功能。

    (三)“多廊”

    多廊,即油草河等相对独立的河流,万寿山、灵佛山等相对独立的山体,以及渝利高铁等重要的基础设施通道,联动周边共同山体屏障和流域上下游地区,重点保护珍稀鱼类洄游通道和珍稀陆地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维护县域景观生态廊道。

    (四)“多片”

    多片,即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大风堡自然保护区、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水磨溪自然保护区、藤子沟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牛栏口、老鸹石、藤子沟、龙池坝、万胜坝等大中型水库,以及千野草场、龙骨寨等具有生态安全保护作用的风景区,形成县域生态斑块,共同发挥水库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五、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主要任务

    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物”七项主要任务,增强各项工程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实现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强化生态屏障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等功能。

    (一)守好山,构筑“绿色长城”

    山是生态屏障的骨架,要做守护山体生态的卫士,把山体守好,源头管住,筑起坚固的立体绿色屏障。

——山体修复工程。对方斗山、七曜山等大型条状山脉和其他独立山体,特别是河流两岸山体因工程建设和自然灾害受损(裸露)情况进行排查建档。对自然状态不完整、已遭破坏的山体恢复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对裸露的山体进行补绿修复。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全面关闭自然保护地内矿山点,严禁在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改、扩)建尾矿库。依法取缔非法采矿、采石企业,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对因矿山开采造成的山体缺口和矿山疤痕补绿修复,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推进矿区土地复垦。指导在建矿山有序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将重庆市三石矿业有限公司朱家槽采石场和重庆石柱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大歇镇龙王村水泥用石灰岩矿打造成绿色矿山企业。开展全县重点矿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做好灾害点工程治理和生态恢复。

——山地提升工程。因地制宜消除山体自然裸土,加强山体自然风貌保护,提升现有山体型自然保护地生态质量。保护好山体自然流域,更多采用生物手段恢复水域功能,修复水生态,让山体重现“灵动”本色。持续开展森林抚育、纯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实现林相季相变化多彩,让城乡大地“五彩斑斓”。保护好山地草场资源,打造人民群众近自然平台。在保护山体生态和符合规划的条件下发挥生态产品价值,规划建设一批山地生态公园和旅游养老设施,成为人民群众休闲旅游好去处。

——山区管控工程。强化源头严防,将对方斗山、七曜山等大型条状山脉和其他独立山体纳入县级重要山体保护名录进行划线保护。强化过程严管,建立健全覆盖全县重要山体开发建设管制体系,涉及其开发建设内容的各类空间规划及专项规划必须符合管制规定或规划。划线保护范围内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及其他法定审批手续。建立山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强化后果严惩,对违法开发建设、毁坏山体形态、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及时查处。

专栏2“山青”重点工程

1.山体修复。(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严重威胁城镇、居民聚居区、交通干线、重大工程项目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2)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至2025年,基本治理完成现有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5%以上,年均土壤侵蚀量减少80%以上。(3)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域,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开展石漠化区域替代产业开发,探索石漠化区域生态化利用。(4)重要生态脆弱区域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对生态敏感、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区域实施移民搬迁,合理引导人口向适宜发展的区域集聚。(5)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保护和修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实施电子围栏工程,完善和提升资源管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应急防灾、基础设施等体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6)自然保护地监测系统建设工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先进监测技术,建设集火警热源探测、珍稀动植物监护、气象数据采集以及预测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可视化自然保护地监测系统。(7)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工程。大力实施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拟实施规112.53公顷,完成绿色矿山的建设2家。

2.山地提升。(8)山地生态气候资源保护和绿色开发工程。开展山地气候生态敏感区、气候康养、气候宜居、气候景观、气候减排优势区等优质气候资源区域精细化保护和绿色开发。(9)“坡坎崖”治理工程。大力实施“坡坎崖”绿化美化,实施绿道、步道建设。(10)城市山地生态公园建设工程。依托近郊重点山体,在适宜地区建设一批集休闲、健身、教育于一体的山地生态公园。

3.山区管护。(11)山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山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将对方斗山、七曜山等山区管护。

    (二)治好水,守护“一泓碧水”

    三峡库区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要保护好这个大“水窖”,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水污染治理工程。强化生活污水处理,持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6%,污泥无害化处置处理率逐步提升,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实现全覆盖,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稳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强化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全面取缔“十一小”企业,巩固“十一大”行业污染整治成果。鼓励工业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中水回用,提标改造工业园区(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和升级工业园区要同步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强化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江河湖库以及三峡库区175米水位淹没区内禁止采用网箱和投放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产养殖,推进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对尾水排放不达标的水产养殖企业进行尾水治理。强化船舶污水防治,加快建设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到2025年,全面实现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全覆盖。布局建设危险化学品船舶洗舱基地。对所有在用船舶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改造,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加快清漂码头、清漂船舶、漂浮垃圾转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域清漂作业效率。强化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巩固整治成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

——水生态修复工程。保障流域基本生态流量,恢复自然水道,加大长江、龙河、官渡河、油草河、毛滩河、普子河等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退还重要的水生态空间,恢复河道水系自然连通。以重点流域、城市河段为重点推进滨水绿地等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开展河道沿岸绿化造林和底泥清淤工程,重点开展牛石嵌河、菜地坝河等河流的生态廊道建设,充分发挥石柱县山水秀美的优势,构筑以水系作为绿色生态空间屏障的格局,打造“显山露水”的康养石柱。以重要河流源头和饮用水水源地为对象,实施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涵养区建设工作。禁止在水生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范围内挖沙采石。持续开展重点河流和水库富营养化监测预警及控制。建设“江心绿岛”,深入推进西沱镇片区绿色开放建设,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

——水源地保护工程。科学规划引领、分类施策,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结合水源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入库河道整治、“农改林”、水源涵养林、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生态修复等措施,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综合治理项目,继续推进城市和乡镇水源地保护工程、乡镇及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未划定或划定但不满足实际需求的饮用水水源地,尽快划定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志、隔离防护栏,在一级保护区有条件的区域实行封闭隔离;三是强化饮用水安全监管评估,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定期发布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到2025年,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水源地水质检测技术显著提高,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

——岸线保护治理工程。以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且生态功能突出、沿岸人口较为聚集的河流为重点,在划定河流管理范围和设立界桩的基础上,全面编制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定岸线边界线和功能分区,强化岸线分区管控。加快完善全县“水利一张图”及河流基础数据库,及时将河湖流管理范围划定成果、岸线规划分区成果、涉河建设项目位置信息上图,推动实现动态监管。到2025年,全县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全部编制完成河湖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实现水域岸线动态监管。加快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岸线补偿制度,推进水域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和损害赔偿。深入推进河长制,扎实开展“清四乱”等专项行动,按照“清存量、控增量”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开展河流“清四乱”活动,综合运用实地核查、日常巡查、遥感监测、群众举报等多种手段,全覆盖、拉网式全面排查“四乱”问题,建立“四乱”问题滚动台账和整改清单,持续开展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清理行动,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打造幸福河。

专栏3“水秀”重点工程

4.水污染治理。(1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配套管网补建完善工程。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改造建设污水管网,全县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以上。(13)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处理工程。推进污泥处置项目建设,提升全县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1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面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7%以上。(15)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工程。补齐现有工业园区(聚集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到2025年实现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全覆盖。(16)船舶移动源污染防治工程。加强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加强船舶管系、临时储存设施改造。(17)清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清漂码头、清漂船舶、漂浮垃圾转运等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18)次级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次级河流综合治理。

5.水生态修复。(19)流域基本生态流量保障工程。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监测,实施水库联合调度保障下泄流量;建设人工增雨设施,补充江河径流及山区水源涵养量,力争到2025年全部恢复河流“有水”。(20)水体富营养化管控工程。聚焦三峡库区支流,持续开展河流和水库富营养化监测预警及控制。(21)水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在三峡库区、湿地和水源涵养关键区,建立水生态卫星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对水华、蓝藻等水生态灾害及林区水源涵养开展大范围动态监测评估和预警。

6.水源地保护。(2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整治工程。以湖库型水源地和河流型水源地为重点,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7.岸线保护治理。(24)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工程。持续推进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加强关键区域堤岸监测和建设。(25)重要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保护区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重要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保护区监测、监管,加强蓄滞洪、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洪峰监测预警能力。(26)企业“减排扩容”工程。强化企业污水减排,加快入河排污口整治提升。

    (三)育好林,建设“林海绿洲”

    大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长江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促进森林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森林资源增长工程。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高标准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加强对武陵山高山屏障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设。大力开展储备林基地建设,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实施退耕还林质量提升工程,提高退耕还林成效。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在水源条件差、种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的耕地和园地,品种不适宜、树龄老化及管护不到位等生产效益较低的经济林地开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在耕地和园地的田间地旁上营造生态林或特色经济林,在农民房前屋后、农村道路两旁、农村塘库堰周围及村镇周边见缝插绿,利用零星边角空闲土地开展“四旁”植树,在郁闭度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0.2的林地、造林成效验收后保存株数大于等于造林设计株数80%且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可能的地块开展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营造林,在宜林荒山荒地和坡度小土质相对好的灌木林等地块开展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

——森林保护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靠近长江及主要交通道路的区域,现状为其他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多树种配置,景观示范为主,增加森林观赏性,扩大生态容量。通过修枝割灌、除草、补植补造、抚育间伐对中幼龄林实施森林抚育。对林木生长衰退、地力退化、功能与效益低下,无培育前途,生态效益或生物量(林产品产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进行低效林改造。城镇建成区、工业园区、交通码头(港口)的荒裸地、拆迁留下的零星空地、道路及斑块节点空地、需破硬复绿空地、插花隙地和景观差的地块,开展绿化美化,完善绿地系统,提升长江沿岸绿化品质和生态效果。

——生态保护支撑工程。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加大生态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林业信息中心,参与国家“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监管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促进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大力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优化重点区域监测站和管护站点布局。加快森林草原火灾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加强检疫执法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林业,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4“林美”重点工程

8.森林资源增长。(27)“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完成营造林任务2.97万亩,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2万亩。(31)国家储备林工程。大力开展储备林基地建设,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28)长江防护林工程。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29)退耕还林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质量提升工程,通过补植补造、抚育管护等措施完成全县16.8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整改提升,提高退耕还林成效。

9.森林保护提升。(30)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建立天然林用途管制制度和退化天然林修复制度,落实天然林保护监管制度,到2025年,全县201.12万亩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31)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通过带状(块状)更替、间伐、补植、林冠下造林等改培措施,培育以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为主,具有较高价值或优良材质大径级用材林资源,到2025年精准提升完成面积10万亩。

10.生态保护支撑。(32)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科研工程。开展造林栽培、复合经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技术集成研发,筛选一批适宜不同区域的营造林技术模式进行示范推广。(33)林业信息及监测工程。开展自然保护地动态监测,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风险精准监测和预警系统。(34)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工程。加强林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林木良种选育和保障性苗圃建设,建立林业物种资源数据库。(35)森林草原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加大森林草原火灾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防控能力,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36)智慧林业工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构建远程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37)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工程。升级石柱野生动植物保护站。38)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预警及控制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完善生物检验检疫机制,提升外来入侵控制能力。

    (四)管好田,留住“田园风光”

    田园是生态屏障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愁”的寄托,要管护好田地资源,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和田园风光。

——耕地数量保有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住耕地红线,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升。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水田补水田”,加强旱地农田、果园、菜园等农田生态系统保育以及退化农田的改良修复,实施保护性耕地保护示范工程,建立一批农田保护性耕作示范区。2025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69.73平方公里。

——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土流失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修复,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7平方公里和石漠化治理面积1.6万亩。全面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切实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引导以测土配方肥为主、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推广绿色、有机等康养农产品种养技术和农业生态循环利用技术。

——耕地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的行为,提高使用效率。综合治理地膜污染,推广加厚地膜,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优化种养业空间布局,限养区实现畜禽养殖总量控制,适养区实现种养协调发展,促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消纳。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强化秸秆露天焚烧管理,集成推广经济适用的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开展废弃农膜区域化回收利用试点。2025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3.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4%,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专栏5“田良”重点工程

11.农田建设质量提升。(39)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40)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含山坪塘整治)项目。(41)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针对耕地土壤酸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开展土壤改良与培肥,改善耕地土壤质量。(42)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以构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能源化、基料化利用为辅,原料化利用为补充的多途利用格局为目标,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43)环境友好耕作技术推广工程。在适宜地区开展半旱式栽培,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行等高种植。

12.耕地污染防治。(44)化肥减量使用工程。通过实施化肥减量使用行动,以用量较高的区域、产业、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等重点化肥减量技术,到2025年,耕地施肥结构持续优化,施肥方式不断改进,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45)农药减量使用工程。以用量较高的区域、产业、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推广抗病品种、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等重点农药减量技术,推动农药减量使用,到2025年,实现农药利用率稳步提高。(46)农膜回收利用工程。深入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全面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到2025年建立起完备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47)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重点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到2025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五)净好湖,打造“靓丽明珠”

    湖泊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地球之肾”,在生态屏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湖(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继续推进良好湖(库)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质稳中有升。大力实施退田还湖、生态补水、水生物净化等保护和修复工程,不搞围湖造田、填湖造地、挖湖造景。将重要湖(库)纳入湖长制、库长制管理范畴,强化落实管理责任。

——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作用的可持续性;将全县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重点强化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湿地保护管理,落实到具体湿地地块。加强湿地用途管制,保持湿地范围和用途的长期稳定,确因工程建设等需要占用、征收重要湿地,应开展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评价。建立石柱县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加强湿地生态预警监测,防止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发生不良变化。到2025年,湿地修复面积100公顷,开展消落带生态修复0.02万亩。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推进退养还滩、退耕还湿,归还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空间,逐步减少“人水争地”的现象,到2025年,全县湿地总面积不少于50平方公里。

专栏6“湖净”重点工程

13.湖(库)生态保护修复。(48)良好湖库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推动湖库型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湖库水源地监控能力建设,加强推动湖库生态修复,对有条件的湖库开展美化、绿化工程,打造市民休闲场所。

14.湿地生态保护修复。(49)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支持建设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城市,重点实施藤子沟、水磨溪等湿地保护修复项目。(50)消落带治理工程。开展消落带生态环境调查,建立数据库;开展消落带生态修复试点,深入开展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示范研究;在长江干流实行消落带分区分类保护和多级治理。

    (六)护好草,重现“绿草如茵”

    高度重视宝贵的草场资源,释放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打造具备南方典型生态特征的草原生态系统。

——规范草场资源保护利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草原资源调查监测,摸清全县草原本底,建立全县重要草场名录。对全县涉及耕地保护、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问题的重要草场进行严格保护,对其周边的房地产开发建设进行严格限制和科学引导。对违反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擅自将草原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使用的草原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草原植被。加强对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区治理,对集中连片、坡度较小的草地有针对性地实施免耕补播、灌溉施肥、土壤改良等改良措施,建成优质的人工草地。

——构建城市绿地生态景观。依托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等行动,适度增加人工草场面积。强化对城市公园现有人工草地保护与利用,有效解决园内自然地被退化的问题,提供舒适、自然的城市绿地空间,为人民群众提供近绿环境。

专栏7“草盛”重点工程

15.规范草场资源保护利用。(51)草场生态修复工程。加大草场退化修复力度,推动草场建设保护。(52)草场开发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加强草场开发利用的道路、旅游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16.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空间。(53)城市绿地优化更新。持续推进“边坡堡坎崖壁”绿化美化,结合城市公园建设,老旧小区提升,健身步道建设等,推动城市绿地优化更新;在建设城市型健身步道的基础上推动城郊型健身绿道建设。(54)人工草地保护工程。推进草地养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工草地保护。

    (七)丰好物,再现“草长莺飞”

    强化物种、遗传资源、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有效恢复生物资源,促进生态功能修复,让物种永续繁衍。

——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捕任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有序做好退捕禁捕工作。深入实施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加大“三无”船舶排查处置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制售捕捞渔具行为,加强联合执法和暗访检查。积极稳妥引导退捕渔民转岗就业创业,有效保障就业困难渔民基本生计。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建档立卡,确保补奖资金足额到户,配套措施保障到人。

——加强物种多样性保护。聚焦方斗山—七曜山常绿阔叶林和亚高山草甸、长江干支流湿地与河流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加强对水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洄游通道、迁徙廊道的保护。对珍稀动植物进行种源保存、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完善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和观测样区。完善生物安全检验检疫机制,加强对外来物种的防控。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加快恢复水生生物种群适宜规模。实施珍稀濒危水生物种人工繁育和种群恢复工程。

——加强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特有水稻品种等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牧渔遗传资源、中药遗传资源、观赏植物资源。推动与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引种回归等有关的设施建设。完善全县物种资源数据库,建设长江上游石柱珍稀生物基因库。

——加强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方斗山—七曜山等森林生态系统,长江及其支流等河流生态系统,三峡库区消落带、沼泽湿地和山地溪源等湿地生态系统,亚高山草甸和灌丛生态系统,严格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开发的监管,推进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示范区建设。开展以生物多样性为主的自然保护地评估调查,优化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全面实施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实施自然保护地电子围栏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地监测系统,自然保护地智能化监测网络,实现对自然保护地的动态监测管理。

专栏8“物丰”重点工程

17.长江十年禁捕。(55)分区分类禁捕工程。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行常年禁捕,对保护区外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从2021年至2030年实行全面禁捕。(64)非法捕捞执法监管提升工程。加强执法队伍和装备设施建设,开展为期三年的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健全涉水部门联合执法、毗邻区域协同执法的联动工作机制。(56)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程。按照务工就业吸纳一批、创业扶持带动一批、兜底保障安置一批等方式,从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

18.物种多样性保护。(57)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工程。建设升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站。(58)珍稀濒危物种人工繁育和种群恢复工程。保护方斗山-七曜山常绿阔叶林和亚高山草甸、湿地与河流湖泊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与种群恢复。(59)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推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行动,建设重要河流生态廊道。(60)水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在重要水生动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关键生境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修复遭到破坏或退化的江河鱼类产卵场10个。

19.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61)水生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工程。推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水生动植物基因保存设施、野生水生动植物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长江上游石柱珍稀生物基因库。

20.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70)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公园保护和修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完善和提升资源管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应急防灾、基础设施等体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加强自然公园保护管理。(71)自然保护地监测系统建设工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先进监测技术,建设集火警热源探测、珍稀动植物监护、气象数据采集以及预测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可视化自然保护地监测系统

    六、绿色发展主要任务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一)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建立生态经济体系

    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重庆特色生态经济体系。

着力培育生态产业。依托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地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生态经济优势。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业消费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38个以上,全力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给地。探索高山气候价值化实现路径,选择气候适宜、环境良好的地区重点打造一批生态避暑和康养精品基地。积极发展休闲农庄、乡间客栈、文化驿站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丰富乡村生活体验,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价值定位,实施“文化+”“旅游+”“康养+”战略,用好人文和生态两种优势,用好天上黄水、巾帼英雄秦良玉、巴盐古道、中国土家第一楹联文化长廊等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旅融合、文体融合、文化创意、文化数字内容等产业,加快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县。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做大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本规划重大项目实施形成的市场需求推动全区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产业服务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工业,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食药器材、云智联用”为重点,加快打造以优质农产品和中药材为重点的精深加工业、以智能终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以机械设备为重点的康养制造业、以风电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四大生态工业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绿色特色资源加工基地。

    积极开展绿色示范。主动融入“大三峡”全域旅游发展,联合忠县、万州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围绕江镇、江村、江景,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生态互赢,畅通“三峡库心”内循环,共同建设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胜地,推动共建长江经济带东向出海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向联结点,协同开展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到2025年,“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基本建成。

    (二)以构建绿色生活方式为主导,打造山清水秀美丽宜居地

    城乡共治、软硬结合,建设土家民族特色山水文化城市,打造巴渝特色美丽乡村,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系统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宜居性。

    建设土家民族特色山水文化城市。推动城市更新与生态恢复有机结合,持续优化“一城多组团”空间布局,加快下路、三河融城步伐,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提质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市宜居程度。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垃圾站等卫生环境薄弱区域,提升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存量垃圾堆场治理。安全处置城市粪污。统筹地下地上管网改造建设,强化“雨污一体”“厂网一体”规划建设,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和治理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升市政设施和市容环境品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开展山城公园、山城绿道、山城步道等山城系列品牌建设。

    打造巴渝特色美丽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基本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4种类型,分类推进巴渝特色的乡村振兴。统筹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格局和农业生产的自然肌理。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围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软硬件设施改造提升。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倡导绿色办公、低碳居住,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指尖上的浪费”。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鼓励使用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物流器具。推进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绿色消费。推动公共机构和国有企业率先实施绿色采购和节能减碳行动。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开展城市绿色生活评价,营造全社会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新风尚。

    (三)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线,引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把应对气候变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推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加快制定全县和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加大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将“两高”行业作为工业达峰行动的重点。持续开展固定资产项目节能审查,探索推行碳排放评估,防止“两高”产业无序增长。发展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非机动交通,加强机动车出行需求管理,推广现代运输组织方式,提高现代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实施各类重大林业工程,着力增加林业等生态系统碳汇。持续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建设一批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零碳示范区。

    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严控煤炭消费总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积极推进高耗煤行业企业减排改造,有序推进重点用煤领域“煤改气”、“煤改电”,大力推动散煤综合治理,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继续推广煤改天然气、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等,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风电、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在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出租汽车行业中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制定客运、物流车辆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加快新(清洁)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加强节能审查与监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提高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水平,加大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和利用,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推进污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再生利用,提高废弃电子产品、废铅蓄电池、废钢、报废汽车、废塑料回收利用水平,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七、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工作的统筹调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政策实施、项目推进、资金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抓好落实。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建立任务清单和台账管理机制,确保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抓好项目支撑

    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要围绕建设需要、必要性、资金落实情况、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等进行审慎论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半拉子工程”。条件成熟的项目要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快优化项目审核、规划、用地、环评、施工许可、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手续。项目业主要加强工程和投资调度,推动项目尽快建成投用,形成可视化的实物工作量,扩大投资需求,发挥生态效益。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强化大数据、智能化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先进生物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利用,加强生态屏障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屏障建设技术创新队伍、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山水林田湖草鱼系统治理的支撑。

    (四)多方筹集资金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统筹做好项目资金平衡。积极向上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积极争取市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县财政设立配套专项资金对长江上游重要屏障建设给予倾斜。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抓紧策划储备符合信贷要求的项目,争取银行中长期低成本融资,鼓励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券以及公司类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国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五)凝聚各方力量

    鼓励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设计利益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参与重点工程建设运营。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鼓励社会公众踊跃参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注重试点引路

    重点在“三带”等水生态走廊,“两屏”等山体生态功能区,以江河湖流域、山体山脉等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选择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屏障功能退化、生态要素齐全可逆的区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鱼协同治理和生态多样性保护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总结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全县推广。

附件

石柱县“十四五”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点项目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性质

建设期限

总投资

十三五”已完成投资

十四五”

投资

合计(93个)




1519605

4397

1364708

山青”类项目(11个)



41298

200

40598

1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完成42个矿山修复;矿山损毁土地面积生态修复72公顷。消除项目区内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通过残留构建筑物拆除+地形地貌恢复治理+土壤修复+植被恢复+配套工程,完成复绿面积72公顷

新建

2021-2026

3000


2500

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完成悦崃镇龙井滑坡,南宾街道双庆场集镇、帽顶山危岩带、帽顶山西段危岩带及滑坡,大歇集镇,三河镇明槽危岩带、万安街道太白岩危岩带等7处治理工程

续建

2021-2025

4000

200

3800

3

石柱方斗山千野草场石漠化综合治理

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1.86万亩,包括块状整地,土壤改良3000亩,种植阔叶混交林7500亩和经济林3000亩等。

新建

2021-2025

14850


14850

4

石柱县沙子河水土保持治理项目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0km2

新建

2022

1448


1448

5

石柱县龙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km2

新建

2022-2023

3000


3000

6

石柱西沱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万平方公里,包括栽植生态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实施坡面径流、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建设水土保持配套工程。

新建

2021-2025

3000


3000

7

石柱黎场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万平方公里,包括栽植生态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实施坡面径流、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建设水土保持配套工程。

新建

2021-2025

2400


2400

8

石柱万朝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1万平方公里,包括栽植生态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实施坡面径流、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建设水土保持配套工程。

新建

2021-2025

3300


3300

9

石柱王场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万平方公里,包括栽植生态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实施坡面径流、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建设水土保持配套工程。

新建

2021-2025

3000


3000

10

石柱沿溪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1万平方公里,包括栽植生态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实施坡面径流、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建设水土保持配套工程。

新建

2021-2025

3300


3300

11

方斗山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方斗山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水土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治理、基础道路修复及建设、古建筑修复及配套设施建设等。

新建

2021-2025

80239


80239

水秀”类项目(48个)



506675


474675

1

石柱县龙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项目

一期管网工程:工业园区污水厂干管收集系统,管径DN500~DN800,采用HDPE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混凝土满包。其中DN500管道总长度1732mDN600管道总长度5350mDN800管道总长度8920m。二期管网工程:从双庆河与龙河交汇处至石柱污水处理厂沿龙河新建截污干管,管径BxH=1.5mx1.5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管道总长度5263m。三期管网工程:三河镇、城东组团沿龙河新建截污干管,管径DN800,采用HDPE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混凝土满包,管道总长度3242m。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远期扩容2.5m3/d

新建

2021-2024

25322


25322

2

石柱县县城龙河支流河道治理工程

本项目对石柱县城龙河支流双庆河、跳蹬河、河坝场河、六塘河道进行底泥清淤,清淤疏浚长度3.79公里,清淤总量6.582万方,河堤治理长度约2公里,拆除废旧混凝土井座50个。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工程、淤泥处理及填埋工程、堤防工程及临时工等。

新建

2021-2022

3000


3000

3

长江石柱段等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1)对长江石柱段等流域范围内约4万头生猪当量进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配置雨污分离器,潜污泵,污水管网等设施设备,建设固液分离车间,干粪堆积车间,高位水池,沉淀池,沼液储存池,沉淀池等田间工程;(2)对长江石柱段等流域范围内的种植企业(大户)开展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建设生物拦截带,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灌溉管网,水肥一体化设施等;(3)对长江石柱段等流域尾水排放不达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水产养殖企业,因地制宜,修建沉淀池、生态沟渠、种植净化水体的植物等方式开展尾水治理。

新建

2021-2025(视国家批复情况定)

10000


10000

4

西沱镇污水处理二厂建设项目

新建污水处理厂8000t/d

新建

2021-2023

6096


6096

5

冷水镇八龙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新建污水处理厂5000t/d

新建

2021-2021

6197


6197

6

黄水镇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改造项目

原厂5000t/d,扩建5000t/d,共1t/d,排放标准提升至一级A

改扩建

2021-2021

6015


6015

7

黄水镇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改造项目

原厂3000t/d,扩建5000t/d,共8000t/d,排放标准提升至一级A

改扩建

2021-2022

5228


5228

8

污泥处置厂建设项目

新建50t/d污泥处置厂。

新建

2021-2021

3877


3877

9

餐厨垃圾处理工程

新建65t/d的餐厨垃圾处理厂。

新建

2021-2023

4800


1800

10

石柱县县城排水系统优化工程

对县城沿河截污管道破损情况全面检测,进行针对性修复,局部运行较差管道进行改造,共计修复改造约7km

改扩建

2021-2023

5736


5736

11

石柱县老城区管网改造

沿玉带南街、南宾路、滨河街、城北西街等路段建设雨水管道1km。沿城南路、滨河西路、万寿大道、城北西街段等路段建设污水管道1km。根据初步管勘成果,县城内管道破损严重,预计管道清淤14km,管道修复10km,错漏接改造约208处。

改扩建

2021-2023

10783


10783

12

石柱县东连接路片区排水设施改造

沿体育馆西北侧道路、龙嘴路、蛟石溪-双庆廉租房段等路段敷设污水管3km。沿体育馆西侧道路等路段新建雨水管1km

改扩建

2021-2023

1590


1590

13

石柱县汇景龙湾片区排水设施改造项目

沿城东路新建雨水管2km,配套新建雨水篦子。沿干溪子路、S202与团结路新建污水管1km,管道清淤8km,修复5km,错漏接改造约10处。

改扩建

2021-2023

5055


5055

14

石柱县石桥子片区排水设施改造项目

沿万兴路敷设雨水管220m。对高中城0.3km2范围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管道清淤5km,修复5km,错漏接改造约20处。

改扩建

2021-2023

3718


3718

15

石柱县城南片区排水设施改造项目

沿105省道、滨河晓月西南侧、城南路、都督大道、火车站、甑子坪、岩嵌沟两侧、打鼓莊、垭口、岩嵌北路至滨河西路等路段建设污水管网11km,沿万寿大道、滨河路等路段新建雨水管网3km。建设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3座,错漏接改造约44处。

改扩建

2021-2023

9852


9852

16

下路场镇排水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完善桥沟桥东侧、下路红砖厂、建德街、建镇街、佳豪苑污水干管3km。沿宏达路、建德街敷设雨水干管2km,管道清淤6km,修复4km,错漏接改造约20处。

新建、改扩建

2021-2023

3815


3815

17

冷水场镇排水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从李家湾至拟建八龙污水处理厂新建一条9km污水主管。

新建、改扩建

2021-2021

3238


3238

18

黄水场镇排水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黄水场镇新建雨水管网6km,污水管网13km,管道清淤9km,修复2km,错漏接改造约80处。

新建、改扩建

2021-2023

9317


9317

19

西沱场镇排水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在沿江大道、990县道、西沱中学等路段新建雨水管7km,污水管8km,修缮雨水边沟2km,建设一体化提升泵站3座,管道修复2km,错漏接改造约27处。

新建、改扩建

2021-2023

6302


6302

20

厂网智慧水务建设

建设20套水质自动监测站、50套污水管网水位流量监测站、20套雨水排口采样监测站、30套视频监控等。

新建

2023-2023

2628


2628

21

龙河取水泵站迁建工程

改扩建5.0m³/d的应急水源取消泵站一座。

改扩建

2021-2023

4000


4000

22

龙河干流生态景观提升工程

龙河甑子坪滨水景观带,总长度约5400m,其中滨水步道7.37km;滨河景观亮化、景观堤堰等工程建设。

新建

2021-2023

15260


15260

23

石柱县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项目

开展农村集中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的划定工作。

新建

2022-2024

300


300

24

石柱县回龙场水库

枢纽工程大坝采用黏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832.5m,坝轴线长172m,最大坝高85m;泄水建筑物采用岸边洞式溢洪道,溢流段长度616m,溢流堰顶高程819m;供水工程采用管道输水,管道长8.38km;灌区工程管道长25.75km

在建

2021-2024

101205


101205

25

石柱县擦耳岩水库

枢纽工程大坝采用钢筋砼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862.7m,坝顶长度91.51m,最大坝高43.19m;泄水建筑物为无闸控制堰溢洪道,总长133.89m;供水工程管道长11.838km,灌区工程渠道总长11.43km

新建

2021-2024

9000


9000

26

石柱县崔家坪水库

枢纽工程大坝采用堆石砼重力坝,坝顶高程1017m,坝顶长度125m,最大坝高47.5m;泄水建筑物采用无闸开敞式WES堰,溢流堰顶高程1013m;供水渠道长36.35km

新建

2021-2024

29000


29000

27

石柱龙河流域城区综合治理项目

综合治理城区堤防二期,卷洞桥-道角段,约4.9km

新建

2021-2024

4900


4900

28

蚕溪河山洪沟治理项目

护岸堤防长度4.2km,沟道疏浚长度5.6km

新建

2023

1700


1700

29

石柱龙河干流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龙河坪滨岸缓冲带,总长度约5400m,进行景观提堰等工程建设

新建

2022-2024

15260


15260

30

石柱龙河干流生态景观提升PPP工程

龙河甑子坪滨水景观带,总长度约5400m,其中滨水步道7.37km;滨河景观亮化、景观堤堰等工程建设。

新建

2022-2024

15545


15545

31

石柱县城四河连通工程(一期)

将龙河的水通过隧道、明渠连通,引到河坝场河、菜地坝河、牛石嵌河,补充各河段的生态基流,进行河道疏浚改造,新建或加固堤防岸,新建涵闸等。并对龙河、河坝场河、菜地坝河、牛石嵌河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新建

2022-2024

15000


1000

32

石柱县磨刀溪懒人山谷排污项目

拟新建一体化提升泵站1座;污水管道4.7公里。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座。

新建

2021-2022

1999


1999

33

石柱县西沱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

技术改造4000m³/d污水处理设施1座。

新建

2021-2022

488


488

34

石柱县沿溪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

技改扩建800m³/d污水处理设施1座。

新建

2021-2022

347


347

35

石柱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

采购31吨可卸式压缩垃圾收运车10辆,采购竖式压缩机头5台、21立方米箱体10个,采购8吨后压式压缩垃圾收运车7辆、3吨后压式压缩垃圾收运车33辆、240升垃圾桶16200个;改造有害垃圾暂存间及二次分类房20个,整治西沱、沿溪等7个乡镇中转站污水处理系统和生产监控系统。

新建

2022-2023

4259


4259

36

石柱县下路街道等10个乡镇(街道)垃圾收运系统

在下路街道、南宾街道、万安街道、三星乡、三河镇、大歇镇、六塘乡、冷水镇、鱼池镇、黄水镇场镇附近各建设垃圾中转站1座,总用地面积154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38平方米,其中垃圾分类房705平方米,压缩房1867平方米,生活服务设施258平方米,配电房208平方米;总转运量290/天;共配置可卸式压缩垃圾箱20个,25吨可卸式垃圾中转车5辆,渗滤液处理系统10套,喷淋除臭装置10套,灭蝇消毒设备10套,冲洗设备10套,生产监控系统10套。

新建

2021-2022

2593


2593

37

石柱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整扩治理公厕污水排放系统项目

整治公厕化粪池、污水管网等排放系统47座,整修公厕原有设施,包括盥洗室、防水除臭系统等,新增环卫工人爱心驿站,在苹果园广场、太白岩公园、后大坡安置房、农机厂家属院旁、殡仪馆入口5处新增公厕,购买移动(装备式)公厕5座,新建化粪池及污水收集排放系统5套,新增绿地灌溉设备等。

新建

2021-2023

1400


1400

38

石柱铅锌矿采选区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

开展铅锌矿采选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防控措施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控。

新建

2023-2025

5000


5000

39

石柱县龙河、普子河流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完成河流生态治理,进行河道清障,清理垃圾,清淤疏浚,进行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

新建

2025-2030

20000


5000

40

石柱县龙河干流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建设龙河坪滨岸缓冲带,进行景观提堰等工程建设

新建

2022-2024

8200


8200

41

重庆市石柱县铅锌矿洗选厂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项目

本工程包括重庆亿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铅锌矿洗选厂厂区重金属治理工程,治理面积为9300m2,处理受污染土壤4650m3;重庆恒岳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铅锌矿洗选厂厂区重金属治理工程,治理面积为48124m2,处理受污染土壤24100m3

新建

2023-2024

60000


60000

42

石柱大地坝河、东溪河岸线综合治理

开展大地坝河、东溪河岸线综合治理5公里,包括大地坝河河道清淤3km,东溪河河道清淤2km、大地坝河左右岸线修复6km,东溪河左右岸线修复4km;实施生态隔离带建设8公顷,沿河湿地生态修复共15亩。东溪河流域(含龙洞溪支流)岸线综合治理25公顷,沿河湿地生态修复60亩。修建人行桥8座(锅厂石、瓦屋嘴、上河坝、道班、胡家沟、沟底、货家嘴、门口坝)

新建

2021-2025

4500


4500

43

石柱跳脚石河岸线综合治理

开展跳脚石河岸线综合治理9公里,包括河道清淤疏浚9km、左右岸线生态修复18km;实施生态隔离带建设15公顷,湿地生态修复17亩。

新建

2021-2025

6750


6750

44

石柱沿溪河岸线综合治理

实施岸线生态修复13.7公里,湿地生态修复800亩,消落区综合治理850亩,生态隔离带建设450亩。

新建

2021-2025

16800


16800

45

长江石柱下深溪-冯家河岸线综合治理

实施岸线生态修复5.6公里,消落区综合治理1050亩,生态隔离带建设525亩,配套生态沟渠。

新建

2021-2025

13500


13500

46

长江石柱西沱镇岸线综合治理

实施岸线生态修复42公里,消落带治理280亩,开展巴盐古道片区生态修复800亩,修复生态沟渠51公里

新建

2021-2025

13500


13500

47

石柱县万朝镇东溪河沿线污水治理

对万富村至万乐村东溪河沿线(8公里)污水进行治理。

新建

2021-2025

600


600

48

石柱县县城龙河支流河道治理工程

石柱县城龙河支流双庆河、跳蹬河、河坝场河、六塘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淤长度约10公里,河堤治理长度约2公里,拆除废旧混凝土井座约50个。

新建

2021-2025

3000


3000

林美”类项目(8个)



49508

3797

45711

1

石柱县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项目(20202030年)

营造林2.97万亩(“十四五”期间完成2万亩),其中森林数量提升0.95万亩;森林质量提升2.02万亩(“十四五”期间完成1.05万亩)。

新建

2021-2030

3661


3661

2

退耕还林整改提升

实施退耕还林整改提升。

续建

2021-2023

10431

3797

6634

3

森林抚育

森林抚育3.6万亩。

新建

2021-2025

1800


1800

4

石柱县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县重点林区的林火视频监控和智能卡口等预警设施;强化森林防火应急队伍建设、物资机具采购等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同时建立综合协调森林火灾预警和指挥调度一体化的森林防火信息管理系统。

新建

2021-2024

3500


3500

5

封山育林

在我县重要生态屏障区域涉乡镇实施封山育林5万亩,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同时对林间空地进行补植。

新建

5

500


500

6

重庆石柱七曜山地质公园配套基础设施

1、地质公园博物馆3000平方米。2、科普影视厅主体建筑1座。3、博物馆布展设计。4、地质遗迹景点解说牌60块。5、交通引导牌15块。6、警示牌35块。7、游客服务中心:主碑广场游客服务中心,黄鹤游客服务中心。8、管理站:洗新管理站,沙子管理站。9、车辆一辆。10、生态厕所和停车场。11、供电供水设施。12、垃圾污水中转收集设施。13、界碑界桩。

新建

2021-2025

11116


11116

7

石柱县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1.退化林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6万亩。2.封山育林3万亩。

新建

2021-2025

4100


4100

8

石柱西沱-王场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8万亩,含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3万亩,补植1万亩



14400


14400

田良”类项目(7个)



94166

400

93766

1

石柱县土地整理项目

临溪镇旭光村高坝组等(8)个组实施土地整理284.7103公顷,预计产生新增耕地21.8322公顷。南宾镇沙谷村实施土地整理115.5869公顷,预计产生新增耕地8.3855公顷。三益乡中堆村等(2)个村实施土地整理250.3694公顷,预计产生新增耕地20.0175公顷。

王家乡光华村实施土地整理179.0785公顷,预计产生新增耕地14.246公顷。南宾街道红井社区实施土地整理212.8213公顷,预计产生新增耕地13.5147公顷。南宾街道红星社区实施土地整理296.0503公顷,预计产生新增耕地17.9499公顷南宾街道梁峰村实施土地整理289.0766公顷,预计产生新增耕地17.2339公顷

下路街道高鹿村实施土地整理217.5553公顷,预计产生新增耕地12.7977公顷

新建

2021-2022

3000


3000

2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拟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13800亩。

新建

2021-2025

48730


48730

3

石柱县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项目

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一是安全利用类约16000亩,根据播种不同的农作物,采用如测土配方施肥、深耕、土壤调理等农艺措施。二是严格管控类约800亩,全面禁止种植可食用农作物,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休耕及退耕还林还草。

续建

2021-2025

3300

300

3000

4

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

在果树和粮油作物上产业开展有机肥推广示范2万亩,示范片每亩使用有机肥不低于500公斤,按每亩补助500元的标准给予适当补贴。

新建

2021-2025

1000


1000

5

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

在果树和粮油作物上产业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示范10万亩,示范片每50亩使用一个太阳能杀虫灯,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每亩补助50元。

续建

2021-2025

900

100

800

6

长江石柱鸡公咀片区综合治理

实施岸线生态修复12.3公里,消落区综合治理570亩,开展土地综合整治5000亩,营造湿地群落1000亩,配套生态沟渠工程43公里,建设隔离带、生态缓冲带3600亩。

新建

2021-2025

35880


35880

7

石柱王场-西沱镇土壤污染治理

实施土壤污染治理2530亩,包括严格管控土地种植结构,低积累品种调整、水分及叶面调控、施用土壤调理等。

新建

2021-2025

1356


1356

湖净”类项目(4个)



111980


93980

1

重庆石柱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湿地公园管理处)

环湖美丽农村路改建项目,路线全长14公里;新建白塔组至白庙组便民桥1座,桥宽6米,桥长98米,连接公路2公里;新建(改扩建)巡护道、栈道26公里;新建巡护码头4个。新建水际线森林景观林带50公顷;湿地恢复2公顷。新建湿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1个。新建湿地文化广场3400平方米;新建土家文化体验馆1200平方米。

新建

2021-2025

9000


9000

2

水磨溪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修复湿地破损区域,重塑湿地微地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林地天然屏障;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源。大小逍遥岛生态修复及栈桥栈道游步道基础建设、沿线居民房屋风貌改造、建设岸线景观带修复。

新建

2021-2023

62000


62000

3

藤子沟水库生态清淤及淤泥处置工程

藤子沟水库生态清淤及淤泥处置。

新建

2025—2030

20000


2000

4

石柱逍遥半岛片区湿地保护与修复

开展湿地生态修复1.1万亩,缓冲林地质量提升450亩,实施岸线生态修复6.2公里,消落区综合治理300亩。

新建

2021-2025

20980


20980

草盛”类项目(2个)



25000

0

25000

1

千野草场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基地建设(产业科)

建设接待中心面积为2000m2、医疗救护站1000m2、换乘中心300m2,森林景观提升80000m2,森林道路1100m,建自行车道,步游道38公里,建设科普中心3000m2、森林体验项目区域建设1000亩。其他森林体验项目等。

改扩建

2021-2023

20000


20000

2

石柱县岩嵌沟公园建设项目

新增绿地面积20.94公顷,建设公园基础设施、步游道、绿化小品、植物造景等。

新建

2023-2025

5000


5000

物丰”类项目(7个)



158982

0

158982

1

重庆石柱洋洞市级自然保护区配套基础设施

1.保护管理及公众教育:站房(含科研站、宣教中心及陈列馆)2500平方、道路20公里、装备50套(辆)、标识120块、防火监控塔1座、防火隔离带10公里、瞭望塔1座、防火装备50套。2.科研监测:动植物监测站及设施、水文、气象及空气质量观测站及相应科研设施。3.可持续工程:接待中心800平方、步道50公里、解说系统1套。4.车辆15.基础设施工程:供电设备及线路、通讯基站及设备、给排水即配套、其他配套工程。6。界碑界桩。

新建

2021-2025(视国家批复情况定)

6494


6494

2

重庆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配套基础设施

1.保护管理:站房4710平方米、封育4000公顷、道路50公里、装备150套(辆)、标识700块、防火监控塔2座、防火隔离带30公里、瞭望塔5座、防火装备200套。2.科研监测:科研站500平方及设施、动植物监测站及设施、水文、气象及空气质量观测站及设施。3.公众教育:宣教中心及陈列馆各500平方。4.可持续工程:接待中心2000平方、步道100公里、露营基地5处、解说系统2套。5.基础设施工程:供电设备及线路、通讯基站及设备、给排水即配套、其他配套工程。6.界碑界桩7.车辆1辆。

新建

2021-2025(视国家批复情况定)

22391


22391

3

石柱黄水森林公园配套基础设施

1.基础设施:道路80公里、停车场45000平方米、给排水及消防建设、配电及设施870公里、通信设施15(处、座、部)。2.服务设施:游客中心4000平方米、形象门5处、休息站点(餐饮、小卖部、治安站、医疗点、车站)20余处;相关车辆20辆;垃圾设施60个、公共卫生间20座、导览牌500余块、亭台10处、办公及相应设备10套、绿化美化、景观改造100公顷。3.宣传营销。4.资源保护。5.防灾减灾。6.环境保护。7.车辆1辆。8.界碑界桩。

新建

2021-2025(视国家批复情况定)

32947


32947

4

长江石柱珍稀物种生境保护修复

开展消落带综合治理1250亩,建设白鹭人工鸟巢,实施白鹭、荷叶铁线蕨等珍稀物种生境修复1000亩,实施珍稀物种修复。

新建

2021-2025

2000


2000

5

长江石柱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

渔业增殖放流800万尾,建设生态鱼巢35亩,开展长江水生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

新建

2021-2025

850


850

6

石柱沿溪-西沱镇生态廊道建设

开展生态廊道建设长度38.7公里,面积5324亩,包括对营林造林、农村“四旁”植树;开展边坡生态修复,建设小微湿地,配套生态沟渠工程。

新建

2021-2025

14300


14300

7

石柱县三河至下路龙河沿线滨水休闲运动绿道工程

1.三河场镇下段至龙嘴公园新建河堤约3公里,边坡挡墙约0.5公里,同时进行相应绿化工程及休闲步道。2、滨河晓月小区(旗山大桥)处至下路街道场镇末端新建生态河堤约6公里,边坡挡墙约1公里,同时进行相应绿化工程及休闲步道。3、在龙河沿岸配套滨江大道,道路起于龙嘴公园末端绞石溪,止于三河镇大林村陈家坝。4、沿龙河西岸布线城市规划道路,起于卷洞桥规划道路,终点至大林村规划道路接顺。

新建

2021-2025

80000


80000

生态价值开发利用类项目(6个)



531996

0

431996

1

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县建设

1.万寿山森林康养基地:占地350公顷,建设森林康养医院5000m2、康养养酒店8000m2、接待中心5000m2秦良玉文化遗址公园、森林拓展训练及森林康养其他相关项目基地400亩、生态停车场12000m2等。2.黄水太阳湖森林康养养生基地:占地500公顷,建设森林康养运动中心6000m2、步道10km、接待中心10000m2,游泳区2平方公里等。3.冷水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占地500公顷,建设森林康养医院5000m2、运动中心6000m2,康养酒店8000m2、接待中心6000m2,森林公园、森林拓展训练及森林康养其他相关项目基地5000亩、生态停车场18000m2等。4.金玲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康养基地:占地1000公顷,建设森林康养理疗中心3000m2、运动中心5000m2,康养酒店5000m2、接待中心3000m2,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其他相关项目基地2000亩、生态停车场8000m2等。5.三星五斗观音洞森林康养养生基地:占地400公顷,建设森林康养理疗中心5000m2、森林步道5㎞,康养接待中心4000m2,森林公园、森林拓展训练及森林康养其他相关项目基地3000亩、生态停车场2000m2等。6.王家森林康养花卉园:占地300公顷,建设花卉园区10平方公里、森林步道10㎞,接待中心3000m2,森林公园及森林康养其他相关项目基地2000亩、生态停车场3000m2等。

改扩建

2021-2023

120000


120000

2

江云半岛田园综合体验示范基地

以“农业+休闲旅游”为抓手,在“三峡库心”核心区鸡公咀培育一批基础作用大、引领示范好、服务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融合主体,打造“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和田园实践馆。

新建

2021-2025

80000


80000

3

王场镇柑桔产业园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37公顷(6555亩),主要建设内容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

新建

2021-2025

6996


6996

4

石柱县水磨溪湿地公园

水磨溪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中国科学院重庆分院三峡库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验室,水磨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水磨溪湿地公园。水磨溪花卉植物园。开展湿地生态修复1.1万亩,缓冲林地质量提升450亩,实施岸线生态修复6.2公里,消落区综合治理300亩。

新建

2021-2025

100000


100000

5

巴盐古道文化走廊建设工程

1巴盐古道修缮恢复工程60000m2(长60000m,宽1m);2生态环境修复120000m23古建筑修缮古建筑24栋、古建筑群6处、碉楼5处、卡门8处;4.传统建筑风貌恢复50000m2(含100栋民宿);5.游客接待中心19200m212处);6.游客救援中心7200m218处);7.公厕2700m218处);8.停车场14400m2576个停车位);9.露营基地18处(900个露营位)。

新建

2021-2025

25000


25000

6

鱼池康养天庭

康养天庭养总规划面积为约35000亩,总建筑面积约2410000m2。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分“一心”、“一带”、“七区”,分别为:“一心”:康养小镇集散中心;“一带”:森林富氧带;“七区”:田园养生区、文化养生游憩区、森林康养区、禅修养生区、千野草场景区、巴盐天街景区、医疗康复区。借助盆地边沿,云端深处,打造鸟瞰盆地制高点,集动养、食养、疗养为一体的康养之地,达到养心、养神、养生的最佳效果。其中建设动养公园80亩及配套基础设施。

新建

2021-2025

200000


1000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