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石柱县“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

《石柱县“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

政策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四五”规划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指导石柱县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加快推进康养石柱建设的宏伟蓝图,具有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现实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编制林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市林业局、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对标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石柱林业实际,编制了《石柱县“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编制过程

202011月,县林业局聘请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林科院”)编制《规划》。编制之处,县林业局相关业务科室与林科院编制团队一道召开了座谈会,初步明确了林业十四五发展重点。编制过程中,县林业局多次召开专题会、党组会对《规划》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广泛征求各级各部门的意见建议,林科院多次进行修改完善。

三、规划总体框架结构

本规划总体框架结构主要按照《全国“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重庆市“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规划》框架结构,结合石柱县林草发展情况进行规划,主要章节包括发展现状及问题、发展思路、林草生态保护、林草生态修复、林草生态惠民、林草能力建设、林草改革创新、投资估算、实施保障等9个章节。

四、与相关规划衔接情况

本规划与《全国“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重庆市“十四五”林业草原发展规划》、《重庆市森林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重庆市笋竹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重庆市森林康养发展规划(2018-2025年)》、《重庆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 等上位规划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定稿》以及县里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

五、规划主要目标

2025年,全面构建起责权明确、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山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森林数量、森林质量和山林资源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生态屏障更加稳固、自然保护更加有力、绿色产业更加高效、生态文化更加繁荣、支撑保障显著增强。

石柱县“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类型

1

森林覆盖率(%

60.08

62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934

1187

约束性

3

林地保有量(万亩)

310

321.8

约束性

4

森林保有量(万亩)

215

284

约束性

5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率(%

13.64

13.64

预期性

6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0.02

0.3

预期性

7

林草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3.31/≤10.33

3/≤9.5

预期性

8

生态旅游人次(万人次/年)

560

580

预期性

9

林业综合产值(亿元)

55.7

58

预期性


六、规划发展定位

十四五”期间,全县林草发展将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聚力“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价值定位,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三峡新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成渝经济圈康养经济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县,奋力把石柱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七、规划空间布局

《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全面分析总结全县林草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长江水系生态涵养带和方斗山、七曜山等山脉生态屏障为主体,以平行岭谷、主要支流、交通廊道为补充,结合石柱县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格局战略部署,构建“一带两屏四区多廊”的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林草生态空间格局。

一带”即长江(石柱段)水系生态涵养带。主要生态功能为水土保持。

两屏”即方斗山、七曜山山脉生态屏障。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四区”:即城周屏障绿化区、沿江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区、黄水生态康养旅游区、七曜山地质公园探秘康养旅游区。

多廊”:即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县道等为主要交通路网和以龙河、马武河、毛滩河、官渡河、油草河等主要河流为骨架的生态景观廊道。

八、规划主要内容

本规划围绕林草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能力提升建设四篇文章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森林草原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惠民产业发展、智慧林业建设等“十大林业工程”建设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同时为了精准把握、精细解决推进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从监管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着力推进全县林业草原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

九、规划投资及资金筹措

规划总投入288934万元,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投资960万元;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投资4000万元;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26990万元;森林草原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投资90074万元;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投资4155万元;“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投资3281万元;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投资14500万元;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投资61590万元;生态惠民产业发展工程投资74000万元;智慧林业建设工程投资4584万元;林草基础保障建设投资4800万元。

资金筹措:积极争取各项中央资金51804万元,争取市级财政资金24404万元,地方投入(县级)140637万元,创造条件吸引社会业主及各类金融机构等多渠道投入7209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