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1150024000913403X1/2021-00030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计划、发展目标;规划
[ 发布机构 ] 石柱县人民政府 [ 发文字号 ] 石柱府发〔2021〕17号
[ 标 题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 成文日期 ] 2021-04-14 [ 发布日期 ] 2021-04-20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有效


石柱府发〔2021〕17号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1年4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目   录

  

前言... 10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11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2

一、康养经济体系不断优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12

二、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乡村振兴稳步实施... 13

三、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4

四、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深化,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15

五、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民生福祉显著提高... 16

六、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平安建设成效明显... 17

七、经受“四重”严峻考验,众志成城攻坚克难... 17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20

一、面临的挑战... 21

二、发展的机遇... 22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23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3

第二节  基本原则... 24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5

一、“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25

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29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县... 32

第一节  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建设... 33

一、推进开放创新协同发展行动... 33

二、努力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33

三、大力实施康养产业创新工程... 34

四、深入实施先进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34

第二节  培育壮大创新力量... 34

一、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4

二、提质增效打造创新平台... 35

第三节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6

一、外引内培打造人才队伍体系... 37

二、政策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39

第四节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39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9

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40

三、加大创新创业投入... 40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40

第四章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圈康养经济示范区  41

第一节  做大做特绿色生态工业... 41

一、调整优化绿色生态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41

二、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功能... 42

三、培育壮大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集群... 44

四、发展壮大新型建材产业... 45

五、提升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46

第二节  做精做靓康养休闲旅游业... 47

一、优化提升景区布局... 47

二、推动康养文旅产业发展... 49

三、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51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51

第三节  做实做好现代服务业... 53

一、加快建设全国山地康养公共服务中心... 53

二、推动康养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54

三、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54

第四节  丰富拓展“六养”产品及服务业态... 54

第五节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57

一、推动数字产业化... 57

二、促进产业数字化... 58

三、强化数字化治理... 58

第五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59

第一节  做优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60

一、合理布局现代农业产业... 60

二、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62

三、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 63

四、深入推进农旅融合... 64

第二节  构筑安全高效农业体系推进“三品”建设... 65

一、保障粮食和种子安全... 66

二、打造山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66

三、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68

四、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 68

五、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69

第三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1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71

二、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71

三、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72

四、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72

第四节  加快建设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73

一、扎实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74

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 75

第五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76

第六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77

第六章  主动融入和服务重大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79

第一节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80

第二节  主动融入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80

第三节  主动对接承接主城都市区发展... 82

第四节  合力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 84

第五节  融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 85

第六节  积极开展多渠道协作合作... 88

一、加强与湖北恩施利川协同发展... 88

二、强化与沿海对口省市经济协作... 88

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89

第七节  深度挖掘投资消费潜力... 89

一、全面促进消费... 89

二、扩大有效投资... 91

第七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92

第一节  加快建设康养休闲城镇群... 93

一、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 93

二、打造新型城市新风貌... 94

三、创新城市管理营运体制机制... 95

四、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小镇... 96

第二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97

一、健全城乡水安全保障体系... 97

二、强化城乡能源安全供应保障... 98

三、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99

第三节  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100

一、强化城乡产业协作协同... 100

二、建立城乡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 101

三、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101

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102

第八章  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102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103

第二节  完善财税金融体制... 103

一、推进财税改革... 103

二、完善金融体制... 104

第三节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104

第四节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105

第九章  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106

第一节  建设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 106

一、打造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交通枢纽... 106

二、健全通江达海的物流体系... 108

三、完善城乡交通物流体系... 108

四、建设节能环保智慧绿色交通... 109

第二节  完善开放平台功能... 110

一、发挥产业平台的开放作用... 110

二、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 111

第三节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111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112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12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13

第三节  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 114

第十一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115

第一节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115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16

第三节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117

第四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18

第五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19

第十二章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切实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119

第一节  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120

第二节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120

第三节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21

第四节  强化多层次社会保障... 123

第五节  推进健康石柱建设... 124

第六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25

第七节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126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水平建设平安石柱... 127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127

第二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127

第三节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128

第四节  全方位保障公共安全... 128

第五节  强化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 129

第六节  巩固拓展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 129

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130

第一节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130

第二节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131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132

第四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32

第五节  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133

  


  
  

  

  

“十四五”时期是石柱塑造全域康养经济新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亲临石柱视察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关于制定石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石柱县人民政府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编制《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十五年推动全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建设“三区一枢纽一中心一胜地”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沉心静气、团结拼搏,推动石柱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最振奋人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视察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给予我们深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为我们送来浩荡东风、注入强大动力。如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实干实绩回报总书记殷切期望,已成为全县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最鼓舞人心的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成功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石柱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最激励人心的是,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参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市委、市政府作出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安排,为石柱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目前,全县上下唱好“双城记”、建好“城镇群”的共识日益增强、行动更加自觉。最深入人心的是,以康养经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最凝聚人心的是,全县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大家正以干事创业的良好状态,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石柱大地上这条主线,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九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推动石柱各项事业展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的宏观形势和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康养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县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显著改善、生态持续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

一、康养经济体系不断优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围绕“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聚力“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价值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推动“三大攻坚战”、实施“九项行动计划”,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1亿元,年均增长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万元。进一步确立了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的总体目标,大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2%,以“六养”和“康养制造”为核心“6+1”康养产业体系及其核算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日趋完善,连续举办四届康养大会,并成功升级为全国性产业发展大会,荣获“中国康养美食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重庆)气候旅游目的地”、“全国康养60强县”、“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称号,“康养”石柱品牌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投资拉动效益明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四个30万”工程扎实推进,农业增加值达到31.3亿元,年均增长4.7%。绿色生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工业园区聚集效应更加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63亿元。商贸流通业繁荣兴旺,成功打造康德中央大街核心商圈,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83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7亿元,年均增长10.3%。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Letgo游乐中心、云中花都等项目建成营业,成功创建万寿山、西沱古镇国家4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698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2亿元。

二、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乡村振兴稳步实施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建立完善脱贫攻坚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体系,32位县领导和84个县级单位对所有乡镇(街道)进行包干帮扶,959名驻乡驻村工作干部和4880名结对帮扶干部投身脱贫攻坚,形成“1个领导小组+5个片区总督导+16个行业扶贫指挥部+33个乡镇(街道)+222支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体系。累计投入脱贫领域资金超过50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000余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54户,实现现行标准下85个贫困村、175416310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达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515元,年均增长29.5%,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脱贫攻坚筑牢乡村振兴基础,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开展产业振兴市级试验示范创建活动,在“6+5”市级试验示范绩效评估中,获得全市“五个单项”试验示范区县第一名,中益乡成为全市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样板。

三、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五大行动”,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县加快创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下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一批环保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率全面达标。全面修复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划定全县生态保护红线1146.42平方公里。大力实施生态退化区域治理修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深入推进“河(库)长制”、“林长制”,建成全市首套“智慧河长”,建立长江流域石柱段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任务50.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08%,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明显。

四、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深化,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华溪村“三变”改革经验获得中央改革办肯定,“三社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市场化改革,完成“3+6”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建设政务服务智能化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成功创建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新增外贸主体29家,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06亿美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签约项目突破110个,实际到位资金349亿元。立项争资取得重大成效,累计争取资金254亿元。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圈”协调发展战略机遇,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西沱古镇—石宝寨—皇华岛“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扎实推进,与忠县、利川、内江等区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推进,“智慧石柱”建设、“云长制”工作稳步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科技型企业200家。

五、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民生福祉显著提

完成城乡总体规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重庆市文明县城。统筹推进老城区提档升级和新城区开发建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房地产投资100亿元,成功打造财信城、寰宇世家、碧桂园、时代广场等一批高品质商住小区,新建商品房250万平方米。以交通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沿江高速、石黔高速马武至黔江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完工,基本形成“四高一铁”对外交通体系和“一环七射八联线”域内骨架公路网。供水、能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解决42.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体供水率达88.5%,累计建成27万千瓦装机容量风电项目。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建成体育健身公园、太白岩、龙嘴公园等城市公园,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昭显。大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累计实施重点民生实事128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194元、15456元,年均增长8.2%9.9%;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2.4:1。扩大就业创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003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42亿元。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教育事业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累计为高校输送人才20634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整体迁建、县中医院扩建、万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9%

六、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平安建设成效明显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为抓手,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探索推广“和美”“贵和”工作法等乡村治理经验,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各类风险平稳可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深入推进,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社会治理、公共安全、党的建设等领域风险妥善应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管控。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9.2%。民主法治、平安石柱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创建重庆市第七届双拥模范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经受“四重”严峻考验,众志成城攻坚克难

面对大战大考,我们经受住了战疫情、战脱贫、战复工、战洪水“四重考验”,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力战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广大群众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用49天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阳性病例“双清零”,坚决守住了重庆“东大门”。全力战脱贫,如期完成了市级、县级定点攻坚任务。全力战复工,面对疫情冲击导致经济社会运行一度按下“暂停键”的严峻形势,及时制定实施推动经济增长“扭负转正”25条措施和“六稳”“六保”分项工作方案,深化“六帮”责任制,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复市复消、复课复学。全力战洪水,面对极为罕见的强降雨天气,及时分析研判、加密一线调度、强化应急值守,统筹做好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保障、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与此同时,全县有效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成效初显,区域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深化,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当前,全县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以康养经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五年来的艰辛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党中央以及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全县上下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兑现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专栏1  石柱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类别及名称

规划目标

(调整后)

2020年完成情况

一、经济总量指标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7.5左右*

5.7*(171亿元)

2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8.2*

2.2*(34.5亿元)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30】

【625】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11.5*(83亿元)

10.3*(82.7亿元)

5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1.8*

持平*(10.23亿元)

二、创新发展指标

6

特色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新型城镇化(含地产)投资、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及其他投资的比例

5.0:2.0:1.5:1.5

3.6:3.8:1.9:0.7

7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占GDP比重(%)

2

0.87

8

每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件)

【15】

【15】

9

建成县级众创空间(家)

【10】

【10】

10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10

8

11

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16.7

43

12

智能产业规模(亿元)

20

18.5

13

工业产品智能化率(%)

15

无法核算

三、协调发展指标

1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9

48

15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53:1

2.4:1

16

三次产业比例

14:53:33

18.3:28.4:53.3

17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5

20.2

18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2

1.9

四、绿色发展指标

19

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50

50.2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市上下达目标为准

能够达到市上下达目标

21

森林覆盖率(%)

60

60.08

22

县城建成区绿地率(%)

40

42.8

23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20天

348

24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5

94

2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8

100

26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率(%)

市上下达目标为准

能够达到市上下达目标

27

龙河流域水质标准(类)

五、开放发展指标

28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5000

35900

29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额(亿元)

【200】

【349】

30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1000】

【0】

31

新培育外贸企业(家)

【20】

【29】

六、共享发展指标

32

减少贫困人口(万人)

【3.5】

【6.3】

3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9.3左右*

9.9*(15456元)

3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9*(38000元)

8.2*(37194元)

35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96

96

36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37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40000】

【40032】

38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11

39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8

78

备注:【】表示五年累计数,带*为五年平均值。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当前全县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认识新形势下的新特征新要求新机遇、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县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改革发展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全市看,区县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资源和环境要素约束趋紧,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向重点区域聚集态势日益凸现。从自身看,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优、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提升综合实力任务艰巨;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融合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加快动力转换迫在眉睫;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发展空间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强,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保压力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民生事业短板弱项较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党员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能力素质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切实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能力素质势在必行等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要清醒认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

二、发展的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视察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给我们带来巨大政治优势,必将持续激励和鼓舞全县上下振奋精神、接续奋进。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为石柱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位推动,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全面推进,自身交通区位加速嬗变,为石柱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保护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石柱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利好。国家出台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大健康领域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健康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我县康养经济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对于这些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要科学把握、善加利用、乘势而为。谋划我县“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做好自己的事,确保石柱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及亲临石柱视察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围绕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发挥联结“两群”重要节点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现代康养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全国全市战略布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落实和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主动融入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全县以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为中心,以打好“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给地、全国康养旅游消费目的地”两张牌为抓手,在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展现担当、作出贡献。

一、“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以康养经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重大突破。践行新发展理念,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工业、康养休闲旅游业为支撑的现代康养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六养”业态和服务更加丰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大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5%,以康养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康养消费品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给地、全国康养旅游消费目的地、成渝经济圈康养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长足进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4:1缩小到2.3:1。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康养公共服务承载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精致县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5年,全国山地康养公共服务中心、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对外开放大通道体系更加完善,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亿元。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数据智能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智慧石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成功创建创新型县,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河(库)长制、林长制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毗邻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更加紧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2%,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初步建成,三峡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加强,土家特色生态旅游休闲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重要支撑作用充分体现。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文化强县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社会治理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不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群众安全感普遍提高。到2025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市上下达指标内,平安石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2  石柱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

序号

指标类别及名称

指标属性

2020

2025

一、综合经济指标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预期性

5.7*

6*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2020年价)

预期性

4.5

6.4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预期性

14.7*

8*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预期性

10.3*

8*

5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预期性

持平*

5*

6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20.2

24

二、康养经济发展指标

7

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50.2

55

8

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5.5

10

9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1.9

3

10

规模以上康养制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1.2

2

11

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比重(%)

预期性

36

50

三、高质量发展指标

12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020年价)

预期性

8

13

13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预期性

0.87

1.5

14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

20

15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3.2

4.5

16

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家)

预期性

0

【5】

1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48

55

四、创造高品质生活指标

1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预期性

10.2*

7*

19

城乡居民收入比

预期性

2.4:1

2.3:1

2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约束性

11

11.5

21

平均预期寿命(岁)

预期性

78

79.5

22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预期性

0.18

2

23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个)

预期性

2.18

3

24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个)

预期性

8.6

9.1

2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预期性

8006*

4500*

五、开放发展指标

26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预期性

3.59

5

27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预期性

【0】

【1】

28

新培育外贸企(家)

预期性

【29】

【35】

六、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指标

2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约束性

达到市上下达目标

不低于市上下达目标

3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达到市上下达目标

不低于市上下达目标

31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约束性

100

不低于市上下达目标

32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约束性

348

不低于市上下达目标

33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60.08

62

34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约束性

94

100

3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约束性

100

100

七、安全发展指标

36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约束性

22.03

22.1

37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约束性

0.06

控制在市上下达指标内

备注:【】表示五年累计数,带*为五年平均值。

  

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县将与全市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石柱将基本建成全国生态康养胜地,成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全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智慧石柱”全面建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康养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六养”产品和服务享誉全国,康养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充分彰显,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给地、全国康养旅游消费目的地、成渝经济圈康养经济示范区基本建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三峡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总体实现,土家特色生态旅游休闲城市、康养休闲城镇群、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基本建成;对外开放水平大幅跃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铁公水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完善,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优质康养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充分,高品质康养生活充分彰显,全国山地康养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石柱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文化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体育强县基本实现,健康石柱基本建成,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到那时,“风情土家·康养石柱”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走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前列,在全市全国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专栏3  “三区一枢纽一中心一胜地”

三区:三峡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成渝经济圈康养经济示范区。

——三峡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保与绿色产业协同共进、互促双赢,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区域发展带动力。

——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聚焦城市提升、乡村振兴,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打造精致县城,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加快构建全域康养发展格局。

——成渝经济圈康养经济示范区: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工业、康养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深度开发“六养”业态和服务,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产业完整、业态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康养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康养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带动力。

一枢纽: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聚焦内畅外联、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出县、出市、出海对外开放通道体系,推动形成联结中西部、联动“两群”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使石柱成为重庆东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一中心:全国山地康养公共服务中心。聚焦共建共享、康养服务,创新康养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构建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体育、社会治理等康养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生产配套更完善、生活条件更舒适、人文氛围更和谐。

一胜地: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发挥政治优势、开放优势,比较优势、生态优势、支撑优势,坚定不移推动以康养经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了一批康养项目,开发了一批康养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其中:全国生态康养胜地是总体定位,是“三区一枢纽一中心”的总体指向,“三区一枢纽一中心”是“一胜地”的具体支撑和实现路径。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主导产业、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县。

第一节  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建设

充分发挥创新在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科技与康养经济发展有效对接,不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培优培强创新主体,提升康养产业集聚能力,推动双创资源汇聚,打造高水准创新创业平台,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一、推进开放创新协同发展行动

瞄准全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融入川渝科技创新合作、一区两群科技创新合作,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构建相生相容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实施全域生态康养创新行动,加快推进康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优化科研项目和平台建设布局,建立重大技术需求榜单形成机制,争取国家、市级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吸引高端研发机构入驻石柱,深度参与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装置建设,打造创新石柱。

二、努力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绿色产业科技创新工程,瞄准大康养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普及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智慧农业基地、数字化生产线、互联网平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转化顺畅、先进技术产品高效应用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贯通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新局面,打造高效生态产业链条。到2025年,全面建成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三、大力实施康养产业创新工程

加快构建以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工业、康养文旅产业为主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现代康养产业创新体系。突破一批生物育种、中医药现代化、康养消费品研发等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黄连、莼菜、辣椒种质资源库和大健康技术创新中心、康养数据中心、康养消费品创新园区等研发平台,完善智慧商业、智慧旅游、康养产品溯源等生态康养现代服务体系,推动康养消费品工业和群众生活绿色化现代化。

四、深入实施先进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围绕绿色工业、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电子商务、绿色生态、医疗卫生和智慧城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大数据智能化与实体经济互生互融,打造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强的康养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打造一批康养“双创”示范基地和12个康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第二节  培育壮大创新力量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聚焦“卡脖子”技术、高层次人才、专业“双创”平台、高成长企业,培育自立自强科技力量,推动科技与经济高效融合,提高县域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瞄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高效研发平台,落实好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体系,加快完善创新生态,提升企业知识价值,推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建设3-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促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科技企业集聚发展。

二、提质增效打造创新平台

发挥科研院所创新引领作用,积极引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在石柱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支持行业骨干企业联合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共性技术平台。建强做实重庆康养研究院,提档升级市级企业研究中心、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武陵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进一步发挥与市农科院设立的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作用,优化县域科研平台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与周边省市及沿海地区合作机制,促成企业合作创新,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深化与渝东南各区县科技创新合作,建设渝东南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专栏4  创新行动工程

科技专项工程:围绕全县产业集群发展,以技术创新重大产品产业化为核心,带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加快推进重庆康养研究院、市级企业研究中心、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武陵山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工程。

新产品开发工程:以提升康养产业和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科技大品牌战略,重点实施山地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工业、社会发展等领域新产品开发工程。

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以专项技术、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转化、产业化为重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推进成果转化、提升工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工程。

科技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工程:以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校、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平台共同组建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建设高水平双创示范基地,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平台。

  

第三节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外引内培打造人才队伍体系

实施康养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建设康养学院,完善重点产业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引进、用好适应康养经济发展的人才,不断壮大创新型、应用型、适用性、技能型人才队伍。实施康养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专业技术人才集聚、产业及创新人才培养、紧缺实用人才引进开发、职业服务能力提升、全民素质提升“五大行动”。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县职教中心服务能力,培育现代化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新型科技孵化载体,吸引科技人才来石创新创业

  

专栏5  人才强县五大行动

专业技术人才集聚行动:实施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工程,整合现有县级引才政策和项目,统筹打造引才品牌;开通引才“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各类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采取短期兼职、客座顾问、项目合作、技术联姻、人才租赁等方式,每年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产业及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优秀青年企业家,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培育产业技术人才,聚焦产业需求,按照“一产业一人才培养计划”,以研发人才、企业工程师等产业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产业技术人才。

紧缺实用人才引进开发行动:实施青年人才筑梦工程,吸引大学毕业生在石柱就业创业。加大对青年人才事业发展支持力度,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每年选派实用人才到农村服务。加强乡村人才定向培养,每年招聘定向培养大学生。加强基层农技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培养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回引到村挂职、创业本土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建立县级社会工作服务创新创业基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定数量的全县各类专任教师、卫生人员、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旅游人才、电商人才。

职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康养人才培养工程,建好重庆康养学院及实训基地,提升县职教中心服务能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康养学院、县职教中心专业建设,力争办成渝东南地区一流专业。完善职教功能保障,建设电子、旅游和汽修等实训基地、“双基地”,提高“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全民素质提升行动:深化就业创业技术技能培训,大力推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好石柱社区学校,协助办好石柱老年大学,建设村级老年活动站。构建网络学习模式,为村社居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技能技术培训,提升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二、政策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制定实施更具吸引力、推动力的人才政策,构建以康养产业为重点、重点企业为主体、兼顾“塔尖”“塔基”人才的引才、培才、用才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环境。实行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政策,落实顶尖人才、柔性引才用才和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税收、奖补政策,落实“鸿雁”“英才”计划,打造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落实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政策,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

第四节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和科技治理体系,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环境。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康养消费品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评价机制,补齐县域创新协同发展短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基本形成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创新的发展格局。建成一批支撑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重大创新发展平台,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使命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

三、加大创新创业投入

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创新投资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补齐县域创新协同发展短板。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做强石柱县种子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等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科技型企业对接天使、风险投资基金。实施拟上市科技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型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力度,搭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水平。实施知识产权源头保护计划,开展企业专利导航,推进高价值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培育,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推动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运用,增强保护意识和运用能力,打造一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探索开展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建立重点关注市场、重点产业及企业、涉外高知名度品牌保护名录,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和水平。

第四章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成渝

经济圈康养经济示范区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建立健全产业完整、业态丰富、优势互补、功能齐全的现代康养产业体系,提高康养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圈康养经济示范区。

一节  做大做特绿色生态工业

守牢绿色环保底线,以康养消费品工业为重点,以集群发展为导向,加快建设康养消费品产业基地。加快补链成群步伐,构建完善康养消费品体系和产业链群,提升以康养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一、调整优化绿色生态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将县域范围内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往县城南部转移,调整平移原西沱工业园土地指标,进一步扩大园区发展空间,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全县绿色生态工业集中在工业园区,主要布局康养消费品产业区、机械制造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新型综合产业区。

  

专栏6  绿色生态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主要布局康养消费品产业区、机械制造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新型综合产业区四大产业区。

——康养消费品产业区:着力发展生态中药材、果蔬、调味品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中成药、中兽药等医药产品制造业,加快建设全市康养消费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康养消费品创新创业基地。

——机械制造产业区:着力发展以数控机床、汽车、新型材料等产业为主的数控机床生产、用数控机床加工各种金属件、数控机床配套、汽摩零部件等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区:着力发展以智能终端为主的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手机、电脑、电池、线材等产业。

——新型综合产业区:着力发展以风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以医疗器械为重点的康养制造业;以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为重点的M0新型产业发展区。

二、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功能

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为着力点,加快康养产业园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综合配套设施、东西部电子产业转移承接地孵化园提档升级、智慧园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增强产业承接能力,引导企业入园发展,提升集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渝东南智慧仓储物流中心和金彰·新时代产城融合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完成市级康养消费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康养消费品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新城。

专栏7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石柱县工业园C区标准厂房及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631.6米快速连接通道、园区道路、桥梁、公交车站、综合管网、绿化。

石柱县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东西部电子产业转移承接地孵化园提档升级工程:总建筑面积33171平方米,占地20.7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广场完善,景观绿化、室外综合管网等附属工程。

石柱县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智慧园区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园区管理平台、园区服务平台、智慧园区指挥中心、智慧园区载体工程等。

渝东南智慧仓储物流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仓储物流用房、标准厂房、道路、绿化、管网及挡墙等。

金彰·新时代: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住宅、办公、车库、设备用房、景观绿化、挡土墙、综合管网等内容。

石柱县毕兹卡地块电力杆线搬迁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电缆隧道工程、电缆铺设、铁塔建设、电缆支架安装,变电站间隔改造及附属设施工程。

三、培育壮大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集群

以绿色环保为底线,以集群特色为导向,加快推进集群发展,进一步完善以优质农产品和中药材为重点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智能终端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以汽摩零部件为重点的机械设备业、以风电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四大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集群”,加快补链成群步伐,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工业产业增长极,构建完善的康养制造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群。

专栏8  四大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集群

优质农产品和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提高绿色果蔬、草食牲畜、粮油作物、道地药材等特色农副产品工业化生产水平,巩固提升以辣椒酱、火锅底料等为代表的风味调味制品;以牛肉干、洋芋片等为代表的特色休闲食品;以黄连莼菜等为代表的健康养生食品;以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为代表的中药产品,加快中成药、经典名方产品开发。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力度,鼓励加工企业与农业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探索代加工新模式,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供给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智能硬件产品种类拓展和档次提升,积极融入全市手机生产配套体系,大力发展以手机电池等智能终端及零部件、智能家居和智能可穿戴等家用家居生活电子产品及其配套产品、电子信息元器件等。

机械设备产业集群:围绕全市汽摩及装备制造等大型产业集群,发展动力电池单体及电池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机、电子水泵、电动燃油泵等汽车零部件;引进低速电动车、农用机械、电动专用改装车项目;培育精密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等中高端产品;培育发展各类服务机器人。

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页岩气、风能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四、发展壮大新型建材产业

突出发展以非金属矿石、装配式建筑、饰面石材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打造全市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方斗山片区储量丰富的砂岩和石灰岩矿产资源,以王家乡、临溪镇、河嘴乡为主,联合万州建设非金属矿产业园。推进六塘、大歇、马武、万朝等石料开采项目。

专栏9  新型建筑材料产业

非金属矿石:充分利用全县以砂岩和石灰岩为主的非金属矿石资源丰富,种类多,质量好,储量大的优势,开发非金属矿产资源,通过发展新型绿色建材取代于化学建材和木材,建设全市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基地。

装配式建筑: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绿色建筑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广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现代木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全县新建建筑中的比例。

饰面石材:依托全县石材资源优势,对绿色矿山进行科学合理开采,大力开发外墙装饰、房屋内饰等绿色环保饰面石材以及生态透水砖。

其他新型建材:家具建材、铝合金新材料、碳纤维新材料、道路再生材料、线缆、金属管材。

五、提升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实施生态工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全面推进“链长制”,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强化创新引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推动发展大数据智能产业,打造一批智能绿色示范试点。深化品牌、标准、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健全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全县绿色生态工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集聚发展,加强产业合作,强化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要素支撑,构建安全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专栏10  实施产业链供应链“五大工程”

产业链延伸工程:围绕县内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固链步伐,推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电子零部件向精深加工、成套装备设备转型升级,着重完善林木板材家具、辣椒干辣椒调味品、黄连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等特色产业链。

供应链巩固工程:分链条做好供应链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建设“四大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集群”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稳定并适度扩大黄连、莼菜、中蜂等特色资源基地规模,逐步提升特色资源品质,为全县康养制造产业提供量大质优的原料保障。

创新驱动工程:强化创新引领,着力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及新产品研发,鼓励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创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智能制造工程:广泛开展“机器换人”行动,深入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鼓励工业互联网应用及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挖掘康养土家内涵,培育壮大石柱康养制造特别是康养消费品品牌,鼓励挖掘提升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深化知识产权战略,指导企业加大知识产权经营力度,助力企业赢得发展主动权。

二节  做精做靓康养休闲旅游业

立足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战略定位,依托全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生态康养为主题,加快建设全国康养旅游消费目的地。

一、优化提升景区布局

充分发挥万寿山、大风堡、千野草场、西沱古镇、银杏堂、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核心景区和冷水特色康养小镇牵引作用,着力打造城郊休闲康养旅游区、大黄水生态康养度假区、沿江文化康养旅游区、地质公园自驾探秘康养旅游区。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布局,加强景区保护与开发,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消费能力。

专栏11  景区4大板块布局

城郊休闲康养旅游区:以石柱县城为中心,辐射城郊环线,包括南宾、万安、桥头、大歇、龙沙、下路、三河、三星、三益、六塘等行政区域,属文化遗产最丰富、对外交通最发达、基础设施最完善的片区。以城旅融合为路径,打造全域旅游门户区、城郊乡村休闲区,同时依托城市休闲和商务休闲市场,引领旅游与工业、农业和村镇建设融合发展;按照城郊生态主题公园模式,构建石柱康养休闲会客厅,强化生态休闲体系建设,突出主题特色,围绕县城紧密分布,形成主题鲜明各异的特色园区;针对远郊区域以集中分布的民俗文化、生态地质等资源特色,以线串点构建多条石柱特色生态旅游廊道。

大黄水生态康养度假区:以黄水镇为中心,包括冷水、枫木、悦崃、鱼池、石家、临溪、王家、中益等乡镇。整体以农旅融合、林旅融合、文旅融合、镇旅融合为路径,以森林康养、莼菜康养、温泉康养、滨湖度假+冰雪运动为特色,重点打造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沿江文化康养旅游区:以西沱镇为中心,包括沿溪、王场、黎场、万朝、河嘴等行政区域,拥有石柱县唯一的长江深水码头,是古镇资源保存最完好的片区。以农文旅融合为路径,将沿江乡镇结合乡村旅游,培育良好的生态景观旅游带,打造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独特的亮点,同时以西沱古镇为龙头,引领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发展。

地质公园自驾探秘康养旅游区:该区域包括沙子、龙潭、洗新、新乐、金竹、金铃、三星、马武、黄鹤等行政区域,地形地貌变化丰富,峡谷、溪流、溶洞、绝壁、台地、天坑等多元地貌共存,是一个天然的喀斯特熔岩地貌博物馆,依托悬崖峭壁、溶洞峰从等突出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探险体验为特色,发展户外运动、汽车营地等旅游新业态,形成国际户外运动体验区。

二、推动康养文旅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我县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物产优势、文化优势,利用生态、扶贫、康养等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森林康养旅游、山地生态旅游、田园观光旅游、温泉疗养旅游、自驾露营旅游、生态研学旅游等康养旅游产业,优化康养休闲旅游线路,提升康养休闲旅游产品供给水平。加大康养文旅宣传,强化旅游营销策划,积极拓展市外市场,唱响太阳出来喜洋洋,提升土家民族文化魂。加快建设武陵山区和长江三峡精品旅游线路游客集散中心,充分发挥森林优势,构建起以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基地体系为支撑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县。大力推动大风堡—太阳湖、万寿山巾帼土司城、西沱古镇—石宝寨、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云中花都、广寒宫、懒人山谷、Let’s go游乐世界、银杏堂景区、冷水温泉度假区等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到2025年,成功创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4个以上。

专栏12  康养文旅产业重大建设项目

景区景点:建成中国·石龙(国际)康养文旅目的地、黄水双河峡谷漂流、冷水生态旅游自驾营地二期、格林童话足球村、黄水森林乐园森林王国休闲旅游度假区、千野草场(4A)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冷水国际康养运动游乐中心等项目。深入推进巾帼土司城、大风堡—太阳湖5A级景区、冷水特色康养旅游小镇、太阳湖水上游乐中心提升工程、卢家坝天池景区、杨东河峡谷景观开发区、云中花都扩容升级、中国黄水·懒人山谷旅游景区综合开发等项目,开工建设冷水温泉度假区、万寿山国际康养度假区、石柱县空铁旅游观光、大风堡特色森林康养、横店冰雪城等项目。开展龙潭生态康养小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配套设施:建成冷枫路一期改扩建、冷水过境市政路、冷黄路市政道路扩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银杏堂基础设施、龙潭刀背梁绝美骑行等项目。

服务设施:建成金铃游客接待中心、冷水旅游服务中心、中益乡游客接待中心、七曜山地质公园主碑广场服务中心、千野草场南门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县城全域旅游服务中心、西沱古镇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开展千野草场高星级度假酒店及游乐配套设施开发等项目前期工作。

三、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聚焦“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价值定位,实施“文化+”“旅游+”“康养+”战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县。促进业态融合,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让旅游从“观光式”向“体验式”、从“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促进项目融合,加大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更加注重项目的落地见效,加大本地实力强、前景好的企业帮扶力度,建设一批条件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促进品牌融合,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开发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开发与创意转化,做特做靓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促进市场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业对外交流合作,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开发一批优质文旅产品,提升石柱旅游美誉度和吸引力。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将乡村散点旅游项目进行点位串联,资源整合,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高山避暑纳凉、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引导和支持当地农民创办特色餐饮、民宿、观光、休闲、体验、种养等旅游产品,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发具有土家特色的休闲食品、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推动以特色村寨建设为抓手的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室、乡情陈列馆,加快打造传统村落示范点。开发线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建设一批民宿酒店。

专栏13  乡村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重点项目:中益乡七星天寨、岩桑坝民宿项目、双叉河漂流、三星乡红色旅游、金铃乡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河嘴湾底院子农文旅及银杏堂禅茶文旅发展、蜜蜂科普馆、宣溪沟生态旅游休闲中心、土家民俗民居馆、马家河水上游乐场、黄水户外儿童亲子森林游乐园等项目。

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文化祈福线”、“自然生态线”、“农耕体验线”、“山地探险线”四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文化祈福线”:县城大歇沿溪黎场王场西沱河嘴临溪王家石家鱼池悦崃龙沙县城,重点打造历史文化为内涵的旅游环线,涵盖西沱古镇云梯天街、银杏堂、姚家院子、佛莲洞等景点。“自然生态线”:县城六塘沙子冷水黄水枫木黄水中益三益桥头三河县城,重点打造龙骨寨、云中花都、Let's go游乐世界、大风堡等景点。农耕体验线:县城六塘黄鹤马武龙潭六塘县城,重点打造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耕读文化体验,吸引自驾出游的亲子家庭,领略巴山农耕田间美景。山地探险线:县城下路三星六塘沙子金竹金铃新乐洗新,依托七曜山地质公园,重点打造以探索、惊险、刺激为特色的自驾旅游。

乡村旅游示范户:新发展“黄水人家”300户、达到1500家以上;新发展“森林人家”200户、达到300户以上。

传统村落与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利用:着力推动西沱镇云梯街、金铃乡响水村、金铃乡石笋村、金铃乡银杏村、河嘴乡富民村、悦崃镇新城村、石家乡黄龙村、鱼池镇山娇村、冷水镇八龙村、枫木乡昌坪村、三河镇鸭庄村等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节  做实做好现代服务业

提高康养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康养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康养消费品工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拓展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丰富康养服务新业态,构建形成优质高效、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加快建设全国山地康养公共服务中心

围绕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的要求,打造康养投资消费“磁场”、打造康养资源聚集“洼地”,以消费升级为重点,着力构建康养消费供应链,全面促进康养服务消费,加快消费业态升级。以康养项目建设为突破,推动全县商贸、物流、会展、餐饮等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动全县现代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畅通康养消费品上行通道。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更加优化,优质康养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康养公共服务承载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全国山地康养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推动康养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和融合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康养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价值,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提升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水平和防风险能力。大力推进康养信息服务、康养制造业工业设计、康养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康养成果转化服务等,优化金融要素投向,提升金融服务康养产业发展的要素供给能力。

三、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丰富康养服务新业态,推动“云上文旅馆”,强化康养公共服务宣传营销。升级一批核心商圈,建设一批康养消费聚集区,培育一批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新模式,打造一批康养生活新场景、新品牌。优化城乡共同配送体系,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第四节  丰富拓展“六养”产品及服务业态

依托重点景区景点和产业基地,多样化开发打造特色景观、旅游精品线路、产业观光园,打造观养山水画卷。适度开发康养旅游地产,打造一批适宜四季居住的高品质康养民宿和商品房项目,全面提升旅游酒店、宾馆品质功能和服务质量,打造住养世外桃源。加快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大力开发民族文化体育产品业态,支持培育地域特色体育品牌赛事,积极承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打造动养竞技乐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开发,打造一批文化体验、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文养心灵驻地。依托绿特有机农产品,做强康养特色食品和特色菜系,做特石柱康养美食,引进一批餐饮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土家特色康养美食名店、康养美食街区和夜间经济集聚区,强化美食+美景联动营销,做靓中国康养美食之乡品牌,打造食养风味长廊。支持休闲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排毒养生、森林养生等业态发展,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积极发展健康管理服务,加快建设健康服务集聚区,打造疗养健康福地。

专栏14  “六养”产品及服务业态

“六养”产品:1)医药产品。推进黄连GMP饮片、左金胶囊、黄连中兽药、佛手胃炎颗粒、中药饮片等医药产品。(2)日化产品。开发黄连牙膏、黄连香皂、黄连祛痘膏、黄连抑菌液、天麻素、木瓜精油、佛手精油、莼菜面膜、莼菜氨基酸、柠檬精油、海藻蜂蜜面膜、岩藻蜜护肤水、岩藻蜜换肤水、蜂蜜软胶囊、蜂蜜香皂等日化产品。(3)健康食品。推出黄连花茶、天麻酒、木瓜果醋、木瓜酵素、黄精酒、黄精饮料、佛手饼干、莼菜即食、莼菜饮料、脆红李罐头、脆红李果酒、柠檬饮料、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蜜茶、蜂蜜果汁、婴幼儿专用米糊(米粉)、中老年核桃粉、斑鸠叶豆腐、绿豆面、精装大米、植物油、土豆薯片、土豆粉丝、红薯粉丝、魔芋粉丝、魔芋粉等健康食品。(4)调味品。发展辣椒酱、辣椒豆瓣、辣椒豆豉、青椒王、糊辣壳、泡辣椒、渣海椒和火锅底料、厨房调味产品。(5)康养美食。推出“土司王宴”、“土豆宴”、“莲藕宴”、“莼菜宴”4大名菜,清莼西施、冰红莼等莼菜精品,藤子沟生态鱼头、冷水莼菜手撕鸡、天上黄水莼菜鱼等特色菜品。(6)赛事活动。举办中国.重庆(石柱)康养大会、“环太阳湖”铁人三项邀请赛、“太阳湖”国际公开水域游泳赛、重庆(冷水)冬季越野滑雪挑战赛等赛事活动。

康养服务业态:1)旅游服务。重点提供旅游景区咨询服务、旅游观光车服务等旅游服务。(2)文化服务。重点提供土家风情篝火晚会、土家族摆手舞活动、土家族“啰儿调”表演、土家“玩牛”活动、文创商品等文化服务。(3)运动服务。重点提供漂流服务、景区游船服务、自驾车露营地服务等运动服务。(4)美食服务。重点提供千野嘟粑、秘制天麻、石柱菌子鸡、农家洋芋饭等美食服务。(5)中医服务。重点提供“针灸”“刮痧”“推拿”“拔罐”“中医药疗养保健操”等中医服务。(6)疗养服务。重点开发膳食疗养、森林疗养、温泉疗养、气候疗养、中医疗养、足浴疗养、健康体检等疗养服务。

康养标准体系:GB/T 13016-2018《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为依据,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石柱区域标准,包括通用基础、“观养”、“住养”、“动养”、“文养”、“食养”、“疗养”的七大类标准体系。

第五节  推动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集聚“云联数算用”大数据发展要素,构建1+3+5+N的智慧应用体系,培育食药器材、云智联用产业链集群,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智慧名城、智造重镇,推动形成实体经济和大数据深度融合的数字社会、幸福石柱。围绕全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总体布局,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改造,不断夯实智能产业基础。到2025年,智能化信息化产业体系基本完善,智能产业初具规模,智能化应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推动数字产业化

围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数字产业培育计划和传统产业改造计划,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软件服务、集成电路、智能硬件产业企业集聚成群。加快布局网络安全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到2025年,在数字经济领域培育1-2家龙头企业、10家科技型企业、100家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

二、促进产业数字化

构建康养智造产业体系,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引进培育一批综合型、行业型、专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智造石柱建设,实现康养消费品制造企业数字化水平在渝东南武陵山区领先。推动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建筑业、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三、强化数字化治理

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构建智慧城市智能中枢,推进生态康养、民生服务、政府管理、社会治理、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加快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形成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聚通用体系,实现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和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升经济社会智能化水平。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保障数据安全。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专栏15  大数据智能化项目

大数据平台:开工建设大数据赋能平台、石柱县主题数据库、全球大宗水果产业互联网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集装箱物流服务平台、渝东南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大数据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建设工程项目、“源味石柱”农产品互联网交易平台。

物联网:积极适应物联网“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推进物联网规模化应用。

智能制造:推动智能技术转化应用和产品创新,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及工业互联网,推广普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和产品智能化升级。

智能硬件:聚焦智能硬件消费热点,引进智能硬件品牌商和生产企业,丰富智能硬件产品种类。鼓励企业应用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提高制造水平。

第五章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

  

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着力增强内生发展能力、着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建设宜业宜居的美丽生态家园、着力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打造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一节  做优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抓好农业基地建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和农旅综合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地,全力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给地。到2025年,力争新增1亿元以上规上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保持在7%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1,“四个10亿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一、合理布局现代农业产业

构建“一圈三带多点”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城周乡镇(街道)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圈,打造高山生态农业带、中山特色农业带、沿江高效农业带,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专栏16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圈三带多点”布局

“一圈”:休闲观光农业圈。以县城为中心,南宾、万安、下路、三河、大歇、龙沙、六塘等城周街道、乡镇为重点,发展以辣椒、蔬菜、水果、花卉、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

“三带”:高山生态农业带、中山特色农业带和沿江高效农业带。以黄水、枫木、冷水、马武、黄鹤、沙子、中益、六塘、洗新、龙潭、金铃、金竹、新乐等为主,重点发展以黄连为主的草本药材、高山经果、高山蔬菜、中蜂等产业,打造高山生态农业带;以南宾、下路、万安、三星、三河、桥头、三益、大歇、龙沙、悦崃、鱼池、石家、王家、临溪、河嘴等为主,重点发展李子等特色水果、皱皮木瓜等木本中药材及黄精等草本中药材、辣椒、莼菜、茶叶、生猪等产业,打造中山特色农业带;以西沱、王场、黎场、沿溪、万朝为主,重点发展柠檬、柑橘、花椒、佛手、花卉、早春蔬菜等产业,打造沿江高效农业带。

“多点”:打造中药材产业园、莼菜产业园、蜂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特色农业康养园。以冷水、黄水、沙子、中益、三河等为载体,打造中药材产业园;以冷水、黄水、沙子等区域为载体,打造莼菜产业园;以中益、桥头、沙子等区域为载体,打造蜂业产业园;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发展绿色有机康养农产品为主线,打造特色农业康养园。

二、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进一步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5年,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家庭农场150家以上。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落实基本烟田保护制度,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烟田单元。深入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四个30万”工程,着力打造“四个1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统筹发展其他传统特色种养业,着力构建“1+4+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康养农产品供给能力。

专栏17  构建“1+4+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1:稳定发展粮油产业。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到2025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66万亩。

4:打造“四个1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木本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黄精种植基地、佛手基地,发展天麻产业,推进黄连产业绿色发展项目、黄连商品化育苗基地建设项目、黄连高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黄连间套作试验示范项目、黄连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做“响”10亿级中药材产业。重点打造1000亩以上的李子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柑橘园、50亩以上的辣椒示范基地、5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基地和沿江万亩花椒产业长廊,稳定4个高山蔬菜基地,做“优”10亿级特色果蔬产业。新种植优质蜜源植物6万亩,建设中蜂保种场、中蜂良繁场、中蜂标准化示范场、成熟蜜基地,完成中蜂保有量30万群,建立蜜蜂授粉基地,新培育养蜂专业合作社30家,成功创建中益乡“中华蜜蜂第一镇”及“重庆养蜂大县”,做“靓”10亿级中蜂产业。建设完成生猪养殖小区20个,建设完成家庭农场200个,生实现年出栏猪30万头左右,做“强”10亿级生猪产业。到2025年,全县形成30万亩中药材、30万亩果蔬、30万群中蜂和年出栏30万头生猪的“四个10亿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群。

N:在金铃、沙子、马武、黄鹤等其他乡镇,因地制宜发展有潜力的其他特色种养殖业。到2025年,家禽存栏达到140万只,年出栏达到230万只,年产蛋量达到0.4万吨;肉牛存栏达到6万头,年出栏优质肉牛4万头;山羊存栏规模达到5.7万只,年出栏达到8.2万只;实现年产鲜鱼0.55万吨、产值2亿元;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产量稳定在8万担左右。

三、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

加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打造中药材精深加工业,到2025年,做大做强以黄连、木瓜、黄精等拳头品种为主的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年产值达到12亿元,培育发展中药材初、深加工企业25家。打造特色果蔬精深加工业,基本形成果蔬加工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5个。打造蜂蜜精深加工业,基本形成蜜蜂加工产业集群,扶强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1个。打造生猪加工业,建成冷链设施生产线1条,屠宰生猪能力50万头以上。

专栏18  430万”农产品加工项目

中药材加工:木瓜深加工建设项目、吴茱萸产地初加工建设项目、黄连机械烘干设施设备建设项目、黄连加工能力提升项目、天麻种植基地及初加工建设项目。

特色果蔬加工:莼菜精深加工项目、特色脆红李深加工项目、辣椒精深加工项目。

中锋产品加工:蜂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或引进项目、蜂机具加工项目。

生态养猪加工:屠宰加工项目建设。

四、深入推进农旅融合

按照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理念,推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依托黄连优势,建设中国黄连农业公园,打造黄连康养特色体验园;依托石柱辣椒科技园,打造重庆辣椒博物馆;依托莼菜产业优势,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莼菜观光园;依托茶叶、特色水果优势,打造茶叶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园、特色水果采摘园。依托蜜蜂产业基础,切实推进中益乡中华蜜蜂第一镇创建工作,深入挖掘石柱蜂文化,打造蜂旅产业。

  

  

专栏19  农旅融合发展项目

大力推进柑橘、佛手、柠檬、花椒等基地提档升级,开工建设平头山花卉植物园、水磨溪花卉植物园、沿溪白鹿观水上乐园、南坪生态园、冷水生态观光园、西沱花滩源观光园、八龙莼乡休闲农业示范园、蜜蜂乐园、黄水镇万胜坝“归园田居”主题园、马武镇下栏坝中药康养园、黄水五彩蓝莓园、黄水薰衣草庄园、石家九龙梦里荷塘园、铜天槽农旅休闲观光园、北岭山采摘园、三河油菜基地、桥头田畈采摘园、中益彩稻观光园、沙子高山蔬菜观光园、万胜坝莼田观光园等精品农业园区等乡村景观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西沱王场黎场沿溪现代特色农业区等项目。

第二节  构筑安全高效农业体系推进“三品”建设

继续将加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引领,聚焦全县特色产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立得住、叫得响、卖得好的拳头农产品。

一、保障粮食和种子安全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成片规模化推进宜机化改造,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烟田单元和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快黄连、辣椒、马铃薯、莼菜、天麻等品种选育,完善良繁体系,加速自育新品种和优良种子种苗繁育推广,提升种子种苗县内保供能力及市场投放能力。开展石柱黄连”“石柱莼菜”“石柱辣椒等种源保护,加强种子种苗育繁推广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可追溯管理体制,保障源头质量和安全。

二、打造山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积极融入成渝科创走廊,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共用,打造山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加快在技术创新等领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和引进全过程中介服务企业,打通科技创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藩篱。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夯实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强化农业技术指导,建立结构完善、队伍稳定、充满活力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

  

  

专栏20  山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工程

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依托西南大学黄连专家大院,整合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及专家资源,选育高产优质黄连新品种,开展育苗技术攻关、组合选配等工作,提高良种繁育效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重点支持高山果蔬、辣椒、中药材等产业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发研究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加强分子设计育种、高效制繁种等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推进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依托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等,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创新特色产业建立“首席专家+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指导新模式。加快镇街、村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站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升级石柱县农业科技展示平台和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指挥中心;打造智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0个;打造李子、辣椒、蒓菜等产业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建设工程项目,“源味石柱”农产品互联网交易平台,“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项目。

三、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切实强化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开展标准实施示范,筛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确保农产品源头绿色生态。新建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一批康养农产品。强化投入品监管,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继续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等专项整治,实施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长效产业基地管护,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创新发展,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38个以上,全力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给地。

四、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

加快追溯体系建设,推进追溯点建设。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引导农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转化推广力度,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五、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强化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和品牌强农,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品牌农产品申报认证和续展认证,着力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完善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组织开展品牌目录标准制定、品牌征集、审核推荐、评价认定和培育保护等工作,形成石柱农产品品牌目录,持续做大做强蜂蜜、莼菜、辣椒、黄连、李子、香米、茶叶、天麻等“石柱”系列单品品牌。做实品牌宣传推介,强化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注重产品包装设计,规范产品包装标识,促进产品深度开发和增值,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线下运营店、电子商务等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到2025年,有效期内的“二品一标”认证数量稳定在160个以上。

专栏21  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工程

品种培优工程:巩固扩大辣椒“南繁”“北繁”种子基地建设,持续扩大辣椒、天麻等新品种选育,推出一批“石辣8号”“石辣9号”等新品种。开展“石柱黄连”“石柱莼菜”种源保护,建设黄连区域性良繁基地和优质莼菜种苗基地。以武陵山研究院为载体,选育1批优质药材品质,推出“黄连1号”“黄连2号”新品种,提升道地药材质量。加快莼菜优良品种推广,扩大提纯复壮面积。加强种子种苗育繁推广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可追溯管理体制,保障源头质量和安全。巩固提升良种畜禽场建设,完善畜禽良种种源保障机制,促进种源企业良性发展。加强种子种苗育繁推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可追溯管理体制,保障源头质量和安全。

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创建工作,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认证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预警、追溯平台。实施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成种植养殖循环一体化,推进产品等级、产品包装及渠道营销标准化,建立健全集产地环境、安全控制、种苗繁育、生产规程、产品加工、等级分类、产品包装、仓储物流等产前、产中、产后于一体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形成一套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

品牌打造工程:鼓励企业开展SC认证,申报绿色产品、地理商标,创建石柱产品系列品牌。进一步完善有机农产品认证补助政策,加大有机农产品申报、转换和续展认证力度,支持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品牌农产品申报认证和续展认证。结合全市“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加大区域公用品牌的推介和宣传力度,持续做大做强“石柱”系列单品品牌。到2025年,力争将“源味石柱”打造成为带动全县、影响全市、辐射全国的综合性农产品品牌,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38个以上,“二品一标”等农产品稳定在160个以上。

第三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按照中央设立五年过渡期的要求,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范围,到2025年,全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对接落实中央、全市的相关政策,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全面梳理、调整和完善我县现有帮扶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精准施策。健全县乡村三级抓落实工作机制,建立县领导定点联系重点帮扶乡镇、村工作机制以及专项述职制度,继续选派驻乡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继续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加强扶贫产业基地管护和改造,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

二、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帮扶救助,实行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发展措施,与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进行兜底保障相结合,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全面落实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保缴费政策,统一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和标准。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取消不可持续的过度保障措施。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全面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困难人员救助供养范,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三、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集中支持基础薄弱乡镇、村乡村振兴,再新确定一批发展基础薄弱乡镇、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村给予重点帮扶。坚持鲁渝协作机制,主动争取山东对口帮扶,深化产业合作,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共建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深化劳务协作,加大劳务输出,共建扶贫车间。深化消费协作,积极开展“十万吨渝货进山东”、“十万市民游重庆”等。主动争取市内对口帮扶区县支持,继续实行“万企帮万村”行动。

四、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市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管理平台建设,探索优化扶贫资产营运路径和方式,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做好乡村产业对接,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做好金融服务政策对接,引导银行机构用好再贷款政策,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用好脱贫地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稳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支持政策,及时补充发生变动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人员。健全教育培训评选认定、动态管理、扶持激励等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探索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深入开展“三师一家”下乡服务。

第四节  加快建设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绘就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一、扎实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专栏22  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产业振兴: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市级产业振兴示范区。

人才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强化多层次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机制,汇聚乡村振兴力量。

文化振兴: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土家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竹铃球文化等石柱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农村精气神,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生态振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乡村绿色发展行动,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

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围绕高山、中山、低山,依托县城、景区、园区周边,结合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规划布局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片)、示范带、示范村、示范点。积极构建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区一环五线三组团”空间布局。总结提炼乡村振兴分层分类试验示范经验,建设以中益乡为中心,连片辐射桥头、三河、沙子、冷水、黄水五个镇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石柱经验。实施一批康养旅游项目和精品农文旅项目,发挥示范与引领、带动与辐射效应,通过“一带多点”,带动全县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到2025年底,形成1条乡村示范环线、5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山地康养大农业公园格局。

专栏23  乡村振兴示范带空间布局

一区:积极创建中西部经济发展示范园区武陵山山地康养经济发展示范园区。

一环:以中益乡为乡村振兴研学中心,620村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和单项试验示范为聚点,形成点线面示范研学环线。

五线:打造“重庆乡村振兴研学之旅”、“山地康养之旅”、“毕兹卡土家风情之旅”、“黄连与莼菜非遗文化研学之旅”、“石柱山水探秘之旅”等5条精品旅游线路。

三组团:风情土家组团,以三河镇土家民俗田园综合体和桥头果蔬三产融合产业示范园为核心,将三河镇秦良玉文化、三教寺、万寿山、男女石柱、西兰卡普村和桥头镇桥头八景、桥头书法、状元坟、马鹿寺等土家风情文化与乡村休闲采摘有机融合形成土家民俗组团。探秘之旅组团,以沙子镇沿河精品农文旅项目群,配套七曜山地质公园、沙子关漂流的示范项目,将马鞍草场、香樟洞、香樟夕照、八角半景区形成山地探秘之旅组团。康养度假组团,以黄连三产融合产业示范园、莼菜产业示范园、冷水镇“结庐乡野·冷水有家田园综合体、金花村田园综合体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融入已有的黄水康养避暑业态与冷水特色康养小镇形成康养度假组团。

第五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深入挖掘资源资产,加速激活“沉睡资源”,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推进农业科技制度和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入股,深度参与产业化经营,推进合股联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撤乡并镇合村工作,解决一批“空心村”问题。

第六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全面改善乡村硬件基础设施,加快补齐短板,在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善村庄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实现资源的统筹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及改扩建86个村庄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及设施设备和村庄内部道路建设。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发展乡村优秀文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为乡村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资源的统筹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打造一批大美乡村示范片,实现农村宜居宜业。强化党组织对农村基层治理的领导,不断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专栏24  乡村建设行动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进面向“三农”需求的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网状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农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王场、龙潭、三星等10余个乡镇(街道)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宜机化改造面积3万亩。

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继续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镇项目:围绕三峡库心、乡村振兴示范带、县城近郊等重点示范村镇,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乡风文明积分评比持续开展全域覆盖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农村人才队伍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培养,重点培养具有农副产品流通、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传播、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土地流转等才能的农村经纪人;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育,全面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繁荣发展乡村优秀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强化党组织对农村基层治理的领导,打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村治理“三治”结合,全面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整合优化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

  

第六章主动融入和服务重大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

协调发展

  

抓住用好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理念,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紧扣“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和服务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建好“城镇群”,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第一节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战略谋划,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找准抓实结合点和切入点,为全市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动现代康养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康养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具备完整链条的康养产业集群,促进康养产业迈向供应链价值链中高端,提升优质生态康养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作出贡献。建立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对接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大通道,加快补齐铁公水空综合运输通道短板,着力打造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眼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基础设施补短板与扩大投资结合起来,把发展产业、增加就业与提高居民收入结合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城乡需求空间、释放内需市场潜力。

第二节  主动融入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战略使命,本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围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找准共振点和共赢点,全力推动产业互补、生态共建、交通互联、服务共享,努力在“两中心两地”建设中奋发有为。主动服务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积极参与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立足成渝市场大力发展康养消费品工业,联动周边地区打造特色水果、中药材等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不断增强康养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主动服务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成渝地区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有关市区县合作,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实用型人才,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突出短板,不断提升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主动服务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领域改革部署,突出抓好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努力为全市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主动服务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定位,深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建设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保联建联治,共同打造美丽宜居、令人向往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专栏25  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

加强与四川相关市区县结对合作:以推动康养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实现川渝联动、要素流动、项目带动。依托我县生态资源、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与四川特色产业重点城市,如成都、内江、广安、达州等地的结对合作,共建现代康养产业体系,共同搭建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合作发展平台,为成渝地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康养产品和服务,协同推进康养旅游产业,共同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协同打造中药材交易集散中心。

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依托川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人缘相亲,巴蜀千载情,川渝一家亲的渊源,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家改革试验区”建设,参与实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围绕打造精品线路,将石柱规划进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合力打造文旅节会和巴蜀文艺品牌,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品牌培塑,实施巴蜀文创产品开发工程,推动文旅产业联动发展。

第三节  主动对接承接主城都市区发展

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主动对接主城都市区发展,构建产业联动发展机制,统筹协调区域招商引资。构建创新协同发展动力机制,协同推进创新要素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区域协同开放机制,结对子对口合作。主动承接主城都市区产业转移,瞄准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和环节发展优势配套产业,加快构建康养消费品产销对接机制,积极开展与高等(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深化与南岸区、綦江区对口合作,努力实现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专栏26  主城都市区对接承接

产业产品对接:构建产销对接机制,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生态康养产品、文旅产品进入主城都市区市场。瞄准主城都市区主导产业,加强功能协作和配套服务,引进培育一批配套企业。

发展“飞地经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新与主城都市区的跨区域合作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区域联动、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协同招商、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发展合作模式,承接主城都市区产业转移、产业领域拓展。

科技人才对接:承接主城都市区科技、人才服务,引进培育更多中小型科技企业,通过探索技术入股、兼职兼薪等方式引进主城都市区科研人员、稀缺人才来石兼职和离岗创业。加大与主城都市区的对口合作。

劳务协作对接:充分利用主城都市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推动劳务协作基地和扶贫车间建设。

对口协同对接:落实“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携手南岸区、綦江区推进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市场互通。

第四节  合力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

加快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各区县在规划布局、制度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全域衔接,协同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协作共建渝东南武陵山区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平台,全面加强各领域合作,合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共同丰富拓展生态康养新业态,共同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专栏27  融入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

交通互联:推动广忠黔铁路、万黔高铁,石柱彭水高速、石柱丰都武隆高速建设,建成石黔高速。

景区共线:打造石柱丰都涪陵武隆环线、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凤凰张家界恩施利川环武陵山旅游线。

文化共推:共同举办和参与各种民族、民俗等节会,共推土家族文化、土司文化,共同打造武陵山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开发协同:推动规划建设“一张图”、景区景点“一票通”、营销服务“一条龙”,围绕“大武陵”旅游目的地建设,依托土家文化、秦良玉文化、巴盐古道等文旅资源,协作共建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联动酉阳、彭水、武隆,协同打造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联合丰都、彭水、武隆,共同推进石柱龙潭丰都太平坝、都督—彭水太原、棣棠武隆武平跨区域发展。

品牌共创:推动区域品牌共建,共同打造生态康养休闲避暑品牌、大武陵山旅游品牌、喀斯特特色地质品牌、武陵山珍区域公用品牌。

第五节  融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

充分发挥我县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联结点作用,在规划布局、制度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进行全域衔接,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互联互通、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产业布局统筹规划。做强“三峡农业”,做优“生态产业”,做精“大健康产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推进生态文旅康养深度融合,推动全域景点整体打造。

专栏28  融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项目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忠黔铁路、万黔高铁和梁平西沱石柱高速公路项目,聚焦交通等基础设施补短板,拓展对外通道,织密内部路网,优化枢纽节点,提高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发挥联结点作用。

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万州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万州带动的三峡库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孵化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引进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构建“一区多园”模式中实现共赢,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与万州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合作,积极融入“万达开”经济示范区,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培育新市场,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加强与忠县、丰都的区域合作,与忠县产业互帮互补,与丰都共同推进龙河全域创建全国示范河湖,共同建设跨行政区域全流域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主动融入“大三峡”全域旅游发展,联合忠县、万州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围绕江镇、江村、江景,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生态互赢,畅通“三峡库心”内循环,共同建设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胜地,推动共建长江经济带东向出海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向联结点,协同开展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到2025年,“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基本建成。

专栏29  “三峡库心·长江盆景”重大项目

交通物流建设项目:建成S102西沱过境公路、XA81茶岩路、太平桥至陈家湾、沪渝高速磨子互通至鱼池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西沱长江大桥、西沱至黎场至沿溪沿江快速公路、西沱至鱼池公路、黎场乡天湾村公路拓宽油化、岩口至灵山佛公路、西沱旅游码头等项目,积极开展黎场忠县长江大桥、黎场港口、黎场综合物流园、广忠黔铁路黎场站等项目前期工作。

文旅项目:推进巴渝山居三峡土家民俗民居体验基地、黎场土家民俗民居馆、野趣青少年生态文明国际教育体验基地、西沱水磨溪逍遥岛休闲旅游园、西沱古镇滨江水上欢乐世界、沿溪白鹿观水上乐园、秦良玉“忠文化”主题体验区、马家河水上游乐场、国家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千野草场·文旅综合体、水磨溪湿地公园、西沱传奇·文旅综合体、巴盐古道文化走廊、西沱土家风情园、“三峡库心”西沱古镇旅游度假区、西沱古镇文化产业创意园、西南砚文化传承基地、千野草场-万朝极限运动基地、枕水听涛休闲度假区、西沱古镇旅游基础设施、岸线景观与滨江广场提升、鱼池镇岩口观江长廊等项目,开展千野草场沿溪复兴索道、西沱古镇朱家槽楠木垭索道、鸡公嘴皇华岛索道、方斗山滑翔伞飞行基地、壮美长江云端廊桥等项目前期工作。

生态环境项目:建成西沱镇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水磨溪湿地保护与修复、西沱古镇独特山地传统场镇空间形态保目、西沱古镇环境保护整治、中国科学院重庆分院三峡库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验室、水磨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项目,实施西沱、沿溪、王场、万朝、黎场村容村貌提升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第六节  积极开展多渠道协作合作

一、加强与湖北恩施利川协同发展

围绕“大武陵”旅游目的地建设,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土家文化等文旅资源,将一批基础较好且有潜力的文旅成果进行“深加工”,实现传统文化的产业开发与创意转化。建立“大武陵”文旅品牌推广联盟,联合利川推动黄连、莼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联合开发石柱冷水利川汪营白羊塘区域,打造石柱黄水石柱冷水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恩施女儿城旅游线路。推动石柱湖北恩施联动建设生态康养基地和黄连、莼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全国知名文化旅游节会品牌,实现武陵山文旅融合型高质量发展。支持河嘴、临溪、黄水、枫木、冷水、金铃、新乐、洗新、黄鹤、马武等乡镇发挥生态优势,与湖北毗邻地区合作共建生态康养产业带。

二、强化与沿海对口省市经济协作

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不断加强友好市县协作联动,强化与山东省淄博市交流互动,拓宽帮扶协作领域,推动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协作。加强与沿海经济发达区县的合作,依据我县实际,采用互补互济、各展所长的合作方式,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围绕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利用优先发展的康养产业,实现与沿海发达区县的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物资的合理流动,推动沿海区县的优势资源向石柱流动。

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利用主城区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和中新合作示范项目的开放发展平台优势,强化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承接,提高外经外贸水平,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多元融合的康养消费生态链,深度开发“六养”产品和服务,为国内国际市场提供更多优质康养产品和康养服务。继续办好中国·重庆(石柱)康养大会,深化康养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国内合作、国际合作。

第七节  深度挖掘投资消费潜力

一、全面促进消费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发展消费新场景,提升假日消费、旅游消费、服务消费,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健全现代流通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打造县城消费聚集区和特色街区,加快打造智慧商圈、智慧市场,大力培育一批绿色商场市场。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动城乡消费扩容升级,引导城市消费下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挖掘居民消费潜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跨区域康养产业消费,为万州、涪陵、重庆主城、成都、武汉、广安、达州等区域提供休闲避暑消费。

专栏30  商贸流通体系发展布局

县城商业核心区:主要以康德中央大街及上河街片区构成,加快完善专业店、专卖店、餐饮服务、超市、休闲体验为主力业态,打造县城商业核心区。

特色商业街区:结合县域特色商业和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购物、餐饮、休闲、文化、体验等,在核心商业街区、旅游度假区和特色商贸重点镇重点布局,建设旗山廊桥两岸商业街、时代广场商业街、财信城商业街、龙嘴片区商业街、火车站商贸物流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打造黄水文化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冷水大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和西沱特色商业街(云梯街),改造提升良玉商业步行街。在其他中心镇和边贸镇应至少规划打造一条特色风情商业街。

社区商业: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消费进家庭”为宗旨,以“方便居民服务、优化商贸资源配置”为原则,以“51015”(即居民出家门步行5分钟左右可到达社区便利店、10分钟左右可到达社区超市、餐饮店等,驱车15分钟左右可到达购物中心)为目标,形成商业布局合理、服务功能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实现社区便民商圈全覆盖,推动社区服务业提质增效繁荣发展社区消费。

市场物流:按照“一园一口岸多市场”思路进行布局建设,“一园”是渝东南综合物流园,“一口岸”是西沱港对外开放口岸(含西沱临港综合物流园),“多市场”是五方商贸城、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覆盖范围广的市场物流体系。

冷链体系:着力构建“一心五片多点”物流体系。“一心”即三河冷藏库,重点服务城周乡镇街道;“五片”即桥头、龙沙、河嘴、沿溪、马武五个片区冷藏库,分别服务相连乡镇;“多点”即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补充布点。

二、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康养产业,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以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技教育、物资储备、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科研设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洪减灾、融群入区、互联互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包装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项目科学调度,力争更多项目挤入市级、国家级“盘子”,确保尽快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

专栏31  重点项目库投资结构

策划项目投资总数726个,总投资额3125亿元,其中,“十四五”时期投资1895亿元。

从投资领域看,基础设施类投资项目:共计361个,投资总额1120亿元,“十四五”时期投资635亿元,其中交通项目投资59亿元、能源项目投资24亿元、信息及新型基础设施项目43亿元、城镇基础设施项目25亿元、水利骨干工程项目74亿元;产业类投资项目:共计245个,投资总额1884亿元,“十四五”时期投资1142亿元,其中旅游项目投资662亿元、工业项目投资403亿元、商贸物流项目投资8亿元、农业及农村项目投资68亿元;社会民生事业类投资项目:共计70个,投资总额50亿元,“十四五”时期投资额48亿元;生态环保类投资项目:共计50个,投资总额71亿元,“十四五”时期投资69亿元。

从投资类别看,政府类投资项目共计492个,投资总额1035亿元,“十四五”时期投资654亿元;社会类投资项目共计234个,投资总额2089亿元,“十四五”时期投资额1241亿元。

  

第七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区域

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进一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一节  加快建设康养休闲城镇群

统筹抓好城乡两个基本面,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加强统筹规划、分类推进、优化提升、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加快发展,提升片区聚集功能。

一、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康养休闲为基调,以精致县城为中心,以特色小镇为支撑,有序引导产业、人口向县城和特色小镇集聚,加快建设康养休闲城镇群。持续优化“一城多组团”空间布局,加快下路、三河融城步伐,协同推进老城有机更新和新区立体开发,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提质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市宜居程度。加强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火灾防控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落实房住不炒要求,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人,初步建成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山水文化城市。

专栏32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项目

县城“一城多组团”布局:集中推进甑子坪产城融合发展组团、巾帼土司城万寿山文旅融合城景一体化组团建设,统筹推进火车站交通枢纽与商务商贸组团、金彰康养制造组团建设,提升优化旧城行政商贸组团、鲤塘坝科教文化组团,推动形成“一城多组团”竞相发展格局。

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建成石柱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工建设石柱县康养养老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石柱县优抚医院等项目。

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建成下路街道等10个乡镇(街道)垃圾收运系统、老旧小区排水连接管网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等项目,开工建设整扩治理公厕污水排放系统、石柱县垃圾转运站及环卫基地建设等项目。

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建成丰石高速石柱西互通至南宾工业园B区连接道路、龙河都督大桥、玉带河大桥等项目,加快推进火车站至下路快速通道、土地塝棚户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工程、县城排水系统优化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城区供水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县城原水管道工程、城区(周)居民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县城绕城路、甑子坪新区和土地磅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二、打造新型城市新风貌

依托文化底蕴和山水特色,进行城市风貌管控,加快老城基础设施“强弱项”和新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强老旧房屋、背街小巷和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打造风情浓郁、独具特色的精致山水城。立足新城片区立体开发,推进甑子坪等新区开发,合理规划布局和加快建设新城区学校、医院、银行、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实施公园绿地扩容,新建和提质一批市政公园,实施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城区及城周绿地系统和绿色屏障,提升城市颜值、气质。完善城市路网格局,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城市架空管线下地工程,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文化品位,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的公共空间。


专栏33  县城景观提升项目

景观提升工程:打造石柱东到工业园区沿线景观。龙河旗山大桥至银子洞、卷洞至宇城坝等龙河两岸亲水休闲旅游步道。精心设计与塑造龙河、玉带河沿岸和帽顶山、旗山公园的“两河两山”景观。

市政公园:提升旗山公园、冒顶山公园品质,大力推进河脚公园、岩嵌沟公园等公园建设,实施一批坡坎崖绿化美化工程。

三、创新城市管理营运体制机制

牢固树立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理念,深入实施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大城勤管和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四管四化”,打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民俗个性鲜明的康养之城。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工作重心由“单一规划”建设城市向“多规合一”经营城市的转变,实现城市营运管理从“人为分割、封闭运行”向“智慧城管、社会参与”的转变。编制土地成片开发方案,并按照土地成片开发方案确定年度实施计划,组织实施城市成片开发建设。严格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思路,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确立街道对辖区负总责的地位,科学划分“城市、街道”城市管理的责权利,强化基层属地管理责任,推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广大居民参与城市营运管理新模式。推动城市智慧化管理和城区建设智能化,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建设建筑业互联网、大数据物流网和基础设施物联网。

专栏34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建成“智慧石柱”云平台、智慧石柱指挥中心、智慧警务应用平台、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林业生态智能化应用设施等项目,推进智慧商圈及商圈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农业建设、智慧观光建设、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等。

四、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小镇

坚持各具特色原创,强化特色小镇建设,按照优化提升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发展壮大一批思路,支持各乡镇依托自然山水、民俗文化、优势产业,建设康养小镇、旅游小镇、功能小镇,打造特色小镇集群,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促进各片区协同发展,提升人口集聚功能,增强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

专栏35  特色小镇建设

优化提升一批特色小镇:推动黄水森林康养小镇、鱼池生态露营小镇、西沱沿江文化小镇提档升级,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加快发展。

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提速推进冷水特色康养小镇、中益中华蜜蜂小镇建设,打造特色小镇优质品牌。

发展壮大一批功能小镇:推动临溪康养美食小镇、悦崃土司古韵小镇、龙潭康养避暑小镇、马武清香白酒小镇、沙子自驾探险小镇、桥头滨河康养小镇、枫木生态康养小镇、河嘴生态禅茶小镇、三益古树茶园小镇、金铃土家民俗风情小镇发展,提升片区聚集功能。

二节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坚持适度超前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基础设施发展特征,突出立体互联,统筹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基建建设,提升传统基建,打造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保障能力。

一、健全城乡水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和智慧水利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抓好水利工程补短板,基本建成水旱灾害防御得当、水资源配置合理、河湖生态健康保障、水利信息化显著提升、行业监管全面强化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防洪保安能力建设,基本形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建立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建成全域节水型社会。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按“三增一降”(丰源、增厂、联网和降风险)逐步构建多源联调、镇村一体的供水网络,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工程。全面落实河(库)长制,持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生态基流得到保障。加快推动“传统水利”向“智慧水利”转变,提升水利行业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构建符合山地特色的农业灌溉供水保障体系。

专栏36  城乡水安全保障项目

水源工程:建成回龙场、崔家坪、跳脚石、陆家沟、擦耳岩等一批中小型水库,研究论证七曜湖水库,推进李家寨、石马沟、洋河、堡合等水库开工建设,开展莲花湖、红杉溪、都会等水库前期工作。

水防御工程:实施龙河、悦崃河、官渡河、马武河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推进龙沙河、长沟、毛滩河等山洪沟治理。

城乡(镇村)一体化供水工程:建成县城第二水厂、三河镇水厂、冷水镇见天坝水厂、金铃乡水厂等水厂,新建/改扩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24处。

连通工程:建成崔洋东连通工程,积极推进四河连通工程前期工作。

二、强化城乡能源安全供应保障

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城镇配电网,提升全县供电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依托全县风能和水电基础,做强做优能源保障设施,强化能源保障,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重点保障工业生产用电,稳定保障农业农村用电。加快构建乡村能源网,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构建现代农村能源体系。拓宽农村能源供应渠道,鼓励开发利用农村沼气、太阳能、风能、沼气发电等清洁能源。优化布局石油、CNGLNG储存和加注设施,积极勘探开发页岩气实施燃气一体化,大力推进能源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

专栏37  能源项目

风电:建成石柱万宝风电、玉龙风电及栗子坝等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展冷水、枫木等区域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

天然气:CNGLNG储存和供给、加注,农村沼气开发利用,页岩气勘探开发。

其他能源: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三、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动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点推进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建设。健全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推进城区光纤深度覆盖和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IPv6规模化商用进程,全面提升光网及无线网络有效覆盖水平。完成石柱国家气象观测站迁移。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全面推进“移动互联网村”和“互联网小镇”建设。新建5G基站1000个,城区扩建管道18公里,重要场镇扩建管道61公里,新建传输光缆1770公里。

专栏38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新基建项目:5G基站建设、移动5G主设备工程、移动5G传输光缆通道工程、电信5G基站设备和线路建设。

信息网络服务: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分类分阶段推进光纤、4G5G等高速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盖,构建城乡布局合理、均衡发展、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信息通信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引导电信企业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支持发展下一代广电网络(NGB),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推广融合应用,大幅度提升IPTV用户规模和有线网络渗透率。

第三节  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一、强化城乡产业协作协同

发挥乡镇(街道)联结县城、带动乡村的作用,增强乡镇(街道)产业承接能力。加大城乡产业互动,引入高效农业生产链、深加工链、供应链、旅游+高附加值服务链及价值链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工程,培育发展城乡产业体系,积极提升县城产业平台承载产业发展能力,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家庭农场和田园综合体等城乡融合典型项目,打造城乡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以特色村寨建设为抓手的美丽乡村建设。瞄准城市多元化消费需求,创新农旅、商旅、文旅、体旅协同发展模式,探索创新城乡共建共享机制和互利共赢模式。

二、建立城乡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

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支持投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优化工商资本入乡环境,设立工商资本入乡创业兴业融资的风险补偿金。鼓励工商资本、涉农龙头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环卫、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运用发展基金,使用金融杠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争取发展资金向农业农村倾斜。

三、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提高农民就业增收能力,重点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开展针对性、订单式、定岗式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和自主创业。创新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建立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加快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提高农民财产性收益。

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把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增强县城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乡村经济多元化以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八章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

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 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促进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企业服务、政企沟通、企业权益保护和问题受理等机制,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促进各类企业发展壮大

  

第二节  完善财税金融体制

一、推进财税改革

统筹财政资源,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积极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厘清县与乡镇(街道)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形成责权清晰、财力协调、总体均衡的财政关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优化完善财政奖励和扶持政策,增强对重点行业、领域、项目的政策支持引导。以发展规划为导向,完善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调机制。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全面落实减税减费政策,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提升税费收入质量。

二、完善金融体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预期收入与支出预算同步执行制度,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注重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协同,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改革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民营经济融资服务,创新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模式和贷款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鼓励金融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第三节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证照分离”改革制度化、常态化。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调解、公证工作机制,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深化社会信用体系改革,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市场,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建立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完善企业注销一体化平台和简易注销制度。深入实施“云长制”,完善数据治理、融合应用、安全保障机制,推动数据高效汇聚、顺畅融通、开放共享和安全运行

第四节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持续优化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损害营商环境行为整治行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全流程“一日办结”。建立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完善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提高市场主体创造力、竞争力和市场效率。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优化法治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优化人文环境,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浓厚氛围。优化宜居环境,提升康养石柱宜居指数,让石柱成为企业家和各类人才投资发展的沃土。

  

第九章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

经济体系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融入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新局面,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重庆东部对外开放桥头堡

第一节  建设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

一、打造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交通枢纽

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铁、公、水、空”四种方式,建立健全对外开放通道体系,形成联结中西部、联动“两群”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推动东向提质,加快推进渝宜高铁,科学规划石柱东高铁站场设置及配套综合体建设,建好渝利铁路沙子综合交通枢纽,打通成渝地区通过石柱进入华中华东的快速通道。推动南向拓展,建成石黔高速公路,积极推进石柱彭水高速公路项目,畅通渝东南进入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的大通道。推动西向共建,积极推进广忠黔铁路、石柱六塘至丰都暨龙高速公路,打通渝东南入川便捷通道。推动北向挖潜,积极推进万黔高铁和梁平西沱石柱高速公路项目,打通渝东南北上快速通道。争取将黄水通用机场调整为客运支线机场,打造全市通用机场网络重要节点。构建“七高四铁两港一场”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和“一环七射八联”县内骨架公路网,基本实现1小时主城、2小时成都及武汉、30分钟周边区县及城周乡镇的“123”交通格局。

专栏39  交通建设项目

铁路:建成渝利铁路沙子站增设客运设施工程,加快推进渝宜高铁、广忠黔铁路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万黔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高速公路:建成石黔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梁平—西沱—石柱高速、石柱—彭水高速公路等项目,积极开展石柱—丰都—武隆高速、石柱六塘至丰都暨龙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水运:加快推进石柱港区江家槽作业区工程,开工建设石柱西沱旅游码头,开展黎场港前期论证。

机场:建成黄水通用机场,开展将黄水通用机场调整为客运支线机场研究。

普通国省道:建成G350黄水至火石岭、G350黄水过境公路、G350黄水至鱼泉口、S102西沱过境公路、S102兴隆湾至江池、S102莲花寺至金竹铺、S204下路至三星(丰都界)、S516冷水至黄水、S516黄水至建南等项目,加快推进G350火石岭至沿溪、G351三河过境公路、G351南宾至三河、G211石岭场至龙井桥、S516六塘至冷水、S517金竹至新乐、S517栗子坝至金竹、S523马武互通至盐挑水等国省道建设。

产业路:建成体育馆至万寿山、菜花坪至大石桥、金溪沟环线、三汇互通至坝洲坝、石柏路分水岭至见天坝、毛官路碑垭口至毛坪、悦黄路楠木至黄水、枫冷路国道G350至双龙桥等道路,实施城北大歇龙沙悦来黄水、龙潭至丰都太平坝、河嘴至旧屋基、酥麻地至冷水、林口、XA79悦川路、铜天槽至向阳坪、庙坝至银杏堂、乌龟石至灯盏、临溪至石板坡、松树至月亮田、漆辽垭口至龙潭、新乐至G351国道(华阳桥)连接路、冷水至枫木等道路升级改造,推进龙潭高速出口至老厂坪快速通道、磨子互通至千野草场快速通道、沿溪至鸡公嘴至西沱快速通道建设。

四好农村路:实施通组通畅工程500公里、窄路面加宽1000公里。

二、健全通江达海的物流体系

发挥在渝东南通江达海的通道优势,从陆路、水路主动接受辐射,增大吞吐能力,推动集物流、工业、仓储等为一体的港口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西沱临港作业区一期,打造石柱西沱旅游码头,形成游客集散中心。推动西沱开放口岸建设,设立海关办事点和保税仓,推动提升武陵山片区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开展黎场港口及综合物流园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三、完善城乡交通物流体系

推进城乡干道提档升级,构建外联内通、内部循环、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格局。以干线公路“提质”改造为重点,结合产业发展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干线公路,着力提升干线公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推进城周乡镇、街道路网的提档升级。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产业路,构建城乡大通道、消除乡村“肠梗阻”,加快形成从城市到乡村、从市场到田头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完善客运功能建设城西综合客运枢纽、冷水公路客运综合枢纽、城东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全域公交,逐步扩大乡镇通公交车覆盖面。扎实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改造升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提质升级和快递下乡进村工程,加快构建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实现城乡物流配送一体化,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四、建设节能环保智慧绿色交通

全面加强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使用。加强智能感知、信息发布等设施设备建设,实施汽车衡公路动态监控检测系统及源头治超监测系统、交通应急调度监测中心、公交智能化出行服务系统、桥隧健康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等项目,实现实时监测与安全预警,推进共享化、无人化、智能化的运输系统建设。推进智能交通管控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城区智能停车信息发布及诱导管控系统和城区违停及逆向行驶抓拍系统。深化数据资源“聚通用”,为行业管理、决策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数据资源支撑。

第二节  完善开放平台功能

发挥开放平台体系在全县对外开放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全面提升开放平台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和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体系。

一、发挥产业平台的开放作用

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提升生产性、生活性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软硬件服务水平,提升集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承接能力,扩展园区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加快推进渝东南智慧仓储物流中心、石柱县农特产品冷链物流电商产业服务中心、石柱县西沱临港综合物流园集装箱外贸作业码头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完善物流配送系统,构建集通道、枢纽、网络、平台于一体的物流运行体系。提升康养旅游开放水平,打造集购物、娱乐、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优质康养旅游服务和康养旅游体验服务,提升康养石柱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高科技农业、外向型农业、有机农业等示范园区,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工程和互联网交易平台,巩固提升绿特优势产品出口规模,全方位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建设生态文明展示科普基地,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二、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在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方面的功能,创建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本地供应。建设生态文明展示科普基地,以“生态文明”为主题,采用现场观摩教学、互动体验感受的教育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及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成果。

三节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做大一般贸易,做强加工贸易,做优服务贸易,打造业务流程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实施外贸企业“扶优扶强”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型开放主体,支持企业开展出口营销活动,搭建国际营销网络。壮大开放型产业集群,促进康养消费品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特色高效农业等产业外向型发展。创新招商模式,突出“招大、引强、选优、聚群”招商思路,重点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特产品加工、智能制造、康养旅游等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有影响力、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渝新欧”、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开放大通道,主动对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积极对接全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拓展对外发展空间。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第十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高我县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宣传教育引导、研究阐释解读。常态化、制度化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人民群众道德水平。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弘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新时代石柱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县融媒体中心,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县域新型主流媒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文化活动进农村、进校园、进景区、进企业,创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土家民俗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协同推进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设施。

专栏40  石柱县公共文化建设项目

传统地域文化:深度挖掘土家文化、土司文化、巴盐古道文化、秦良玉文化、古道文化、“啰儿调”文化、农耕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区域文化,出版一批“千年石柱”丛书,提升“天上黄水”文艺品牌。

红色文化:深度挖掘三根树党支部遗址、鄂川边红军游击队遗址等红色历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体育文化:挖掘巩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发展竞技体育,举办或承办好国家和市级体育运动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全民健身中心。

文化场馆建设:建成科技馆、方志馆、规划展览馆、砚石文化展览馆、奇石文化展及数字互动体验平台,加快推进民俗博物馆、土家竹铃球博物馆、秦良玉文化博物馆、中益蜂蜜博物馆、重庆·巴楚之舟长江舟船博物馆、重庆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巴国之魂—巴盐古道盐业博物馆、七曜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建设。

第三节  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质打造天上黄水、巾帼英雄秦良玉、巴盐古道、中国土家第一楹联文化长廊等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抓好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大文化企业招引力度,扶持成长型文化企业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乡村文化乐园,培育巾帼英雄秦良玉动漫影视“核心IP”。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体育产业领域,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融合,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第十一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第一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以长江流域石柱段、七曜山、方斗山为骨架,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为支撑,禁止开发区域为重点,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与万州、忠县、丰都、彭水等毗邻地区联防联控联治,强化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坚决守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石柱关口。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统筹推进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消落带治理,实施一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全面推行林长制、河(库)长制,深入实施长江“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改培、城镇绿地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强重点河流、湖库、山林生态保护治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统筹推进“建、治、管、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环保“五大行动”,让石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声更静、空气更清新。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严控交通、工业、建筑业和生活污染,抓好施工和道路扬尘、露天焚烧、烟花爆竹燃放等管控治理。深化工业、城乡生活、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强藤子沟等重点湖库以及龙河、磨刀溪等重点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全覆盖,提升乡镇污水处理能力,开展不达标水体整治,系统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田园行动”,强化铅锌矿的治理和合理开发,对铅锌矿及关闭煤矿进行重点区域监管,加快补齐农村污染治理短板,有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行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实施危险废物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确保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加强城市声环境管理,综合整治生活、交通、文化娱乐场所和商业活动、工业噪声污染,确保声环境治理稳定。

专栏41  生态环保重大建设项目

水污染防治项目:开展长江、官渡河、马武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石柱县水环境综合治理、临溪河场镇河堤整治、牛石嵌河生态综合治理、黎家河流域综合治理、菜地坝河生态治理、西沱镇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工程,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西沱污水处理厂改造、西沱镇污水处理二厂建设等项目,改扩建桥头、中益、黎场等乡镇污水处理厂。

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龙潭境内重金属固废综合利用、铅锌矿洗选厂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龙潭乡铅锌矿渣综合整治示范等项目。

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石柱县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沿溪河长江三峡生态调节堰工程、藤子沟水库生态清淤及淤泥处置工程等。

三节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统筹保护与发展,严守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底线,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推动生态环保与绿色产业协同共进、互促双赢,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地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生态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现代产业,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提高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第四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实现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大页岩气勘察力度,加大资源利用力度。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力度。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五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落实资源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补齐污染防治制度漏洞。完善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统筹谋划区域监测网络,建立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探索跨区县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交易合作。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领域制度重构,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深化生态保护制度改革。

第十二章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切实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完善农户、村集体、市场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落实和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提高再分配效率,遏制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二节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强化稳就业举措,深入实施企业稳岗扩岗支持计划。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大力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做好新旧稳就业政策过渡。进一步做好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大对农民工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强化工业园区吸纳就业作用,鼓励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有序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加强东西部协作,提高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

第三节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渝东教育强县,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两类学校”建设,解决“农村弱”问题。加快城区老旧学校扩容改造,提高老城区教育承载能力,推动学校布局同县城同步规划、建设、使用。持续巩固和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推进集团化、学区制管理和优质学校建设,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确保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认定。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素养培养,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民族教育保障机制,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加快普及中小学编程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学徒制,大力培养智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参与“巴渝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全方位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赋予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激发各类学校办学活力。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招生和教学等秩序,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规范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形成“互联网+教育”、“智能+教学”新形态。加强同周边的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区县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广泛开展人才交流,开展教师组团式支教,积极搭建东西部区域性教育研讨交流平台,实施“互通互助”项目,推动区域间教育交流。

专栏42  教育事业重大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南宾中学应急迁建项目、渝中实验小学综合楼、双庆小学迁建项目、石柱县民族康养职业教育学校、第一初级中学教楼改建、职业教育中心B教学区建设、职教中心综合培训大楼、好望山小学建设、城南中学新建工程、石柱中学学生宿舍、石柱县西沱中学校改扩建工程、石柱县回龙中学图书综合楼、石柱中学体育运动中心、回龙中学教学综合楼、三河中学教师周转宿舍及多功能室等项目。着力办好小学教育,推动第二高中、石柱一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进修校改办小学工程,实施石柱县西沱第二小学改扩建、石柱县西沱镇小学校改扩建等工程。

第四节  强化多层次社会保障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发展成果。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落实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探索建立适合灵活就业特点的社保制度。完善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儿童优先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风培养,助推建设良好社会风气。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持续提升重点群体服务保障水平。

第五节  推进健康石柱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落实并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入推进健康石柱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疾控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筑牢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强化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疾病监测、预警、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医院能力建设,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强化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远程医疗和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支持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重庆肿瘤医院石柱分院的作用,提升肿瘤诊治能力,加强肿瘤健康教育和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推进县人民医院三级医院、县中医院三级医院、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和市级卫生乡镇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专栏43  健康石柱重大建设项目

完成县人民医院西沱分院、县疾控中心实验改建、县重大疫情应急救治基地等工程,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病区改造、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服务能力提升、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县人民医院妇儿综合楼、县中医院黄水分院、县康养养老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等项目前期研究。

第六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抓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优化以康养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相协调、疗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公建民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发展智慧养老。推动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改善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促进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重视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完成全国安宁疗护试点任务。

第七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运用系统思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落实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强化村级自治,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推进村级事务公开,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打造智慧综治中心,成立矛盾纠纷调节中心,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持续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行动,探索“三治融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广“和美”“贵和”工作法、“三无”楼栋自治管理等基层治理经验。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矛盾纠纷化解,推进信访积案包案化解,依法打击非法信访。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广“平安乡村·智惠农家”防控系统,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第十三章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水平建设

平安石柱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持续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落实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和国家安全审查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机制。完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二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坚决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政治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第三节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维护金融安全,健全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生态安全,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反应处置能力。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源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第四节  全方位保障公共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关停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校园、医院、高层建筑和旅游景区等领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坚守生命安全红线和健康底线。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节  强化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

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强化民兵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智能化装备水平,加强实战化训练演练,促进民兵队伍整体结构持续改善、能力素质持续提升。落实征兵优惠政策,强化大学生兵员定向宣传发动,提升兵员征集质量。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持续推动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第六节  巩固拓展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

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是弘扬双拥优良传统、做好双拥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推动双拥工作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有效途径。在巩固拓展市级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基础上,继续通过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活动,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典型示范、督查考核,广泛深入宣传,实现拥军工作扎实有效、拥政爱民成果显著、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双拥活动蓬勃开展、军民共建富有成效、军政军民关系融洽,共同把强国强军事业推向前进,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

  

十四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把战略要求转化为战略行动、战略成果。

第一节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及亲临石柱视察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兑现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有效落实。落实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党委(党组、党工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精准研判,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第二节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视察重要指示要求,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各项要求。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深化县委巡察,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深化拓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四改”,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入抓好损害营商环境行为整治、规范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办理婚丧事宜、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四项重点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深化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稳妥推进村(社区)支书主任“一肩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统筹推进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的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在严格执行容错纠错机制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措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引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开展协商议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化依法治县,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第五节  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关于制定石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我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坚持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抓好落实。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和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在石柱落地落实。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发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新时代石柱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为塑造全域康养经济新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14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