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之蜂舞翩跹 ——我县打造“中华蜜蜂之乡”“全国蜂业优秀之乡”纪实


彭大启(左)与技术人员一起查看中蜂 

中益乡盐井村中蜂标准示范场

王烈金(左)向技术人员学习养蜂技术

木瓜蜜示范基地内的中蜂 记者 隆太良 文/

五月,万木葱郁、百花吐艳。在我县广袤的山坡上、树林间,群蜂翩跹、蜂农忙碌的喜人景象随处可见。

这些小蜜蜂去年为我挣回了8万元,真没想到,养蜂会给我带来这么大的利润!”谈到发展中蜂产业,六塘乡黄腊村年过半百的王烈金望着蜂场内一只只中蜂在映山红花上辛勤采蜜,满脸欣喜地说。

2020年底,我县像王烈金这样的中蜂养殖专业户有7000余户,饲养规模达13.8万群,年产蜂蜜690吨,年产值达5.2亿元。

选产业,“大优势”变成“好胜势”

绿色是我县最大的特色,生态是我县最大的优势。全县幅员面积3014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1.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9.08%,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养蜂所需的油菜、洋槐、乌泡、五倍子等主要蜜源植物多达20余种,发展中蜂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如何发挥好自身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把生态资源丰富的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好胜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我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紧紧围绕“结构调整、精准扶贫、提质增效、帮扶到户”目标,着力“选产业、补短板、延链条、强保障”,通过谋新篇、布新局、出新招,将中蜂产业纳入重庆市重点项目“四个30万”工程予以推动。

紧接着,我县出台了发展中蜂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制定了详细的中蜂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对涉及蜜源植物培植、中蜂良繁体系、蜂产品加工体系、蜜蜂科普馆、蜜蜂蜜乐园、蜜蜂游乐园、中华蜜蜂谷及中蜂标准示范场等重点建设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全面推进中蜂产业品种培优、品牌打造和标准化养殖,提升中蜂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县通过建立现代中蜂产业生产体系,推动中蜂产业良种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绿的新路。

抓培训,“苦日子”变成“甜生活”

蚕吐丝,蜂酿蜜,蜂农们都把发展中蜂产业称为“甜蜜事业”。 

初夏以来,车行高海拔的乡间,山坡上、山林间,星罗棋布的蜂箱赫然入目。走进郁郁葱葱的树林间,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吸引蜜蜂竞相飞舞。

76岁高龄的彭大启是六塘乡漆辽村的一个中蜂养殖专业户,检查蜂场、查看中蜂活动情况、养护蜜源植物成为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养蜂,给我家带来了新希望、甜生活。”精神矍铄的彭大启乐呵呵地说,他的养蜂量有100余群,去年销售蜂蜜250余公斤,收入了6万元左右;通过自繁销售中蜂60群,还收入了2.4万元。

如果说,发展中蜂产业点亮了彭大启的新希望、甜生活,那么,县供销合作社、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先后举办的中蜂养殖技术培训课,则为全县中蜂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彭大启家以前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到头仅够解决一家三口的温饱,成为村里的建卡贫困户。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在村组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动员下,参加了县乡两级联合举办的中蜂养殖技术培训。之后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起了养蜂场,栽种了五倍子、刺老包等上千株蜜源植物,在蜂场修起了水泥小路,一群群蜂箱有序摆放在林地间,整个养蜂场犹如一个休闲小公园。

学好养蜂技术,挣得多,还轻松。”与彭大启一样,发出如此感慨的养蜂专业户,在我县不在少数。

家住大歇镇方斗村三高组的谭宁权是一位残疾老人。2018年以来,在参加县农业农村委和大歇镇联合举办的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后,老人自强不息,走上了养蜂之路。

我现在养殖有中蜂80余群,去年卖蜂糖收入了6余多元。参加养蜂技术培训后,我咬定发展中蜂产业的目标不放松,让过去的苦日子,变成了现在的甜生活。”谭宁权激动地说。

2017年以来,县级相关部门联合各乡镇(街道),共组织养蜂技术培训100余场,8000余人次接受培训,帮助广大群众通过发展中蜂产业,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建基地,“林资源”变成“聚宝盆”

采千山之灵气,集万花之精华。建好基地,守护好中蜂,就是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收获金山银山。

近几年来,我县因地制宜,持续打造康养经济,通过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蜂这一生态产业逐步成为康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中蜂基地,则成为重中之重。

中益乡华溪村山高谷深,植被茂密。该村结合我县30万群中蜂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中华蜜蜂谷”,紧紧抓住中蜂产业做文章。

通过华溪村带动,中蜂产业成为中益乡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产业,全乡建有“中华蜜蜂”资源保种场和蜂蜜灌装车间。到2020年底,全乡共有中蜂养殖户472户、养殖中蜂达8000余群,年产值在800万元左右。

近年来,中益乡还打造了“圆小益”“益点甜蜜”等特色蜂蜜品牌,开发了罐蜜、条蜜近10款产品。“中益蜂蜜”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镶嵌在大山里的一个小乡,摇身成为深山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立夏时节,记者走进金铃乡银杏村凤凰组看到,数千株皱皮木瓜树枝繁叶茂青翠欲滴,500余群蜂箱错落有致地放置在林地里,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在中核集团援助下,该乡打造的皱皮木瓜套养中蜂的“木瓜蜜”示范基地。

近几年来,金铃乡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实效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种植中药材皱皮木瓜树,大力发展“木瓜+中蜂”特色产业,打造出“木瓜蜜”养殖基地3个,中蜂标准示范场2个,全乡有140余户蜂农养殖中蜂量7000余群,将四面环山的小乡打造成了一个“聚宝盆”。

秉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2017年以来,通过中蜂产业互促,全县带动发展蓝莓、柠檬、柑橘、皱皮木瓜等优质蜜源植物80万余亩,建成中华蜜蜂保种场1个,良繁场5个,中蜂标准示范场23个,成熟蜜示范基地1个,蜜蜂授粉示范基地8个,高品质蜂蜜溯源基地5个、蜂蜜产品加工企业2家、展销门店5家。通过基地建设,我县将中蜂产业打造成带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抓带动,“小步道”变成 “快车道”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代诗人罗隐脍炙人口的诗句,赞美了蜜蜂和养蜂人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

冬去春来,山花盛开。在王场镇蛟鱼村的石柱县方斗山中蜂专业合作社打造的中蜂养殖基地,成千上万只中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采蜜,该合作社负责人冉孟华穿梭在林间,仔细观察着一群群中蜂的活动情况。

我社建有两个标准示范场,建有蜂蜜加工厂1个,吸收养殖户40余户入社,其中100群以上的养殖户有10户。目前,合作社养殖中蜂总量达到3500群,利益联结机制覆盖全村661户。”言及中蜂产业,冉孟华如数家珍。

年过半百的冉孟华是全镇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也是靠养蜂致富的典型。为引领当地村民发展中蜂产业,该合作社以集体经济为主,吸收蜂农入社,与20群以上的养殖户签订回收蜂蜜协议,形成蜜源培植、技术培训、蜂蜜回收和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这是我县通过“能人”带动,发展壮大中蜂产业的缩影。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县扶贫办、县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在举办中蜂养殖培训班的同时,还组织经验丰富的本地养蜂“土专家”对全县的蜂农进行分片培训,通过现场手把手传授蜂王培育、病虫害防治等中蜂养殖方法、技术,提升了蜂农的养殖水平,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中蜂产业提质增效。

乡里乡亲都夸我是中蜂养殖大户,其实我就是一个文化低、见识少的‘乡巴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沿溪镇清明村张仁华总是一脸微笑。

曾获得全县“脱贫致富奋进奖”的张仁华此前是清明村的一个贫困户。为帮助他早日脱贫致富,在帮扶责任人和村组干部大力帮扶下吃上了“养蜂饭”,高峰时发展中蜂有500余群,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

发展中蜂产业致富后的张仁华,带动当地47位贫困户依靠发展中蜂产业脱贫,其中有3位贫困户办起了家庭农场。

通过张仁华的“点对点”帮扶,清明村兴旺组的已脱贫户冉启荣如今养殖中蜂110余群,年收入近10万元。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自己摸索养殖中蜂,犹如行人走在山间土路上,发展慢。有了养蜂大户的精准帮扶,犹如小车驶上了‘快车道’……”

时下,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全县老百姓发展中蜂产业的积极性高涨,抓产业振兴的氛围日益浓厚。”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中蜂产业的异军突起,我县为建设康养石柱、发展康养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近年来,我县相继获得“中华蜜蜂之乡”“全国蜂业优秀之乡”“全国养蜂精准扶贫示范县”等殊荣;2020年“石柱蜂蜜”成功创建为“重庆市农特产品优势区”,今年又举办了2021年“世界蜜蜂日”中国(重庆石柱)主会场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