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五年建梨园 昔日荒山变金山


隆凯军(右)指导务工村民修枝

昔日荒山野岭,今朝翠梨满园。”7月中旬以来,石柱县藤子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桥头镇田畈村种植的翠冠梨已进入了采摘期,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梨园内嬉笑着采摘果子。望着昔日沉寂的荒山充满了勃勃生机,该合作社理事长隆凯军也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茅草地”打造生态绿色果园

715日下午,记者来到田畈村洞塘组看到,漫山遍野的梨树郁郁葱葱,沉甸甸的翠冠梨、黄金梨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射下布满光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香甜的气息。

俗称‘六月雪’的翠冠梨果皮细薄、肉脆汁多、味浓鲜嫩,品相和口感都达到了原产地标准。”隆凯军向采摘水果的游客们一一介绍起来。

2015年之前,洞塘组大片土地荒芜多年、荆棘丛生,加之因水土流失,很多地块已无法耕种。”田畈村党支部书记曾瑞华对记者说。

为利用好土地资源,田畈村对这片坡地进行了水土流失治理,在土坎壁上砌上了水泥墙砖,打通了排水沟、建起了人行便道。

2016年初,隆凯军来到这里考察产业发展项目时,看到经过水土流失治理后的坡地悄然“变脸”,变成了阶梯状的平整地块,遂决定开发出来种植梨树。

发展水果产业,必须走绿色生态之路。”创业伊始,隆凯军便定下了产业发展目标。在田畈村两委协调下,他与98户村民签订了320亩土地的流转协议,并聘请当地村民前来除杂草、翻土。他还远赴四川广元选购梨树苗,紧锣密鼓忙碌着建设果园。

为确保生产出的果品绿色、生态、环保,他大力推广有机废弃物堆肥化处理、精准施肥、疏花疏果、生物防治、修枝刷白等生态种植技术,将以前的荒山野岭打造成了绿色生态果园。

按照目前的挂果量,3万余株梨树总产量大约有20万斤,按照市场批发价计算,今年的总收入预计在80万元左右。”隆凯军介绍说,明年梨园进入旺产期,产量和总收入将翻一番。

门外汉”变身果树种植专家

隆凯军坦言:“如何科学管理,让果树长出优质果子,是创业之初最担忧的事。”

刚投入水果产业项目时,还是“门外汉”的隆凯军为掌握好水果种植技术,他买来书籍和网络资料对照学习,每当县级相关部门举办专业技术培训时,他都主动参加。遇到不懂的技术难题,他会四处请教,有时还把专家请到自己的基地来实地指导。

抱着要干就要认真干,干出成绩和效益的初衷,隆凯军还自费到邻近区县的水果产业基地参观取经,不仅开阔了眼界,还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天晴下雨,周边的村民总能看到隆凯军在梨园忙碌的身影。凭借不断自学、钻研和实践,隆凯军逐渐成为一名果树种植专家,经常被当地果农邀请去传授技术。

洞坎组的冉光荣,枫林组的马容、马樱,和平组的谭春阳等村民是田畈村的梨树种植专业户,遇到防治病虫害等难题时,他们经常登门请教,隆凯军都一一为其解答。

为共同发展好水果产业,隆凯军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把村里的果树种植户都拉进了群里,让大家在群里互通信息、交流管理技术。

田畈村水果产业的蓬勃发展,曾瑞华了如指掌。他说:“在隆凯军的引领和技术帮扶下,田畈村共种植果树1730亩,其中63个建卡贫困户共种植梨树近100亩,有力推动了我村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新农民”让村民务工增收致富

隆凯军是三益乡人,在桥头镇田畈村创业,被村民们称为村里的“新农民”。在水果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时,这位“新农民”请来当地的十多位村民前来基地季节性务工,帮助他们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年近半百的谢泽芬是田畈村的建卡贫困户,午休过后,她赶往梨园开始了下午的劳作。在隆凯军的指导下,她手执剪刀修剪果树枝条。当采摘水果的游客需要纸箱、打包和称重时,她又跑上跑下忙着为游客服务。

谢泽芬在该梨园基地务工已有4年,她告诉记者:“每天务工工资80元,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以前因小孩上学家庭开支大,房子没钱装修,房子里面露着红砖,现在房子装修好了,买了空调、洗衣机、冰箱,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田玉兴和冉瑞贞夫妇已年过花甲,扛着锄头在清理果园水沟里的杂草。“我们这么大年纪了,没想到还能在这里干活挣钱……”两位老人擦擦脸上的汗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产业稳步发展实现长效扶贫。我的产业发展好了,务工的村民收入就有了保障,才能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望着穿梭在梨园的游客,展望未来时,隆凯军踌躇满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