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解读


一、规划背景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做好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意见》的工作部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9年8月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力指导,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部署推进工作;我局全面做好规划衔接,充分吸收县级部门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成果,多次与县级相关部门、乡镇街道逐一对接项目用地,多次向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汇报争取有利我县发展的底图底数。

二、总体要求

《规划》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规划工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视察重庆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全会精神,做好县委、县政府关于石柱未来发展整体谋划空间保障,努力使《规划》成为可用、好用的新规划。经过3年多的努力,《规划》中“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已经自然资源部审定启用。现《规划》草案已编制完成,规划编制过程中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凝聚公众智慧,我县参考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方案制作完成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规划》公示稿。

三、《规划》重点内容

(一)文本结构

公示内容包括:“总则”、“落实国家战略,明确发展目标”、“推动区域协同,促进差异联动发展”、“统筹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宜居宜业宜游,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传承历史文化,彰显特色城市魅力”、“健全治理体系,保障规划实施传导”8个章节。

   (二)规划定位

按照《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对石柱发展目标定位“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石柱县联动忠县、万州,合力塑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和县第十五次党代会、2023年石柱县两会等提出的“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全力打好五大主动仗,努力打造‘四新一地’,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的发展定位,在本次《规划》中我县战略定位为:石柱将围绕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的核心定位,努力实现渝东鄂西综合交通新枢纽、“两群”绿色协同发展新典范、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新样板、成渝地区康养经济新标杆的发展定位。

主要职能为:全国生态康养示范基地与康养公共服务中心,以大黄水片区为龙头的文旅融合发展重要节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基地,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

(三)三线统筹划定情况

全县行政辖区面积3014.16平方公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364.02 平方公里(54.60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088.19平方公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9.65平方公里。

开发边界按区域划分,县城区用地17.43平方公里(含下路街道和三河镇),乡镇12.22平方公里。

(四)总体空间布局

统筹推进县域一体化,区域差异化发展,创造更加集约紧凑、宜居适度的城镇空间,引领石柱融入“大三峡”旅游和武陵山区民俗风情旅游示范区,《规划》构建了全县“一心、四区、四镇、多点”的城乡发展空间格局。

一心,即石柱城区发展核心,是石柱参与区域竞争,落实城市定位的核心引擎。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推动人口、产业、项目集聚发展。

四区,一是沿江文旅融合发展片区,以长江沿岸乡镇为基础,作为“三峡库心”建设的载体。二是大黄水生态康养发展片区,以黄水、冷水、鱼池三镇为核心,包括枫木、悦崃、沙子、桥头、大歇等乡镇,加强生态保护,以康养产业为核心,带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三是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片区,重点以生态修复为主。四是七曜山生态协调发展片区,以马武、黄鹤、龙潭联动引领的乡镇,加强七曜山作为重要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为主

四镇,即西沱、黄水、鱼池、冷水四个重点功能小镇。西沱,进一步凸显古镇文化、码头功能,承接联结点和库心重镇作用。提升冷水、鱼池为重点发展镇,打造康养综合体,与黄水共同形成大黄水片区核心,形成多点支撑全康养胜地的目的。

多点,指结合现状基础,布局建设多个特色乡镇,借助通道建设,打造核心带动、区域互补的全域发展格局。

(五)县城区规划

规划以“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为蓝图,延续带状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基本格局,形成“一河两山多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一河”为龙河,“两山”为旗山、帽顶山,“多组团”为城东组团、鲤塘坝组团、南宾组团(原旧城组团)、甑子坪组团(含原火车站组团)、金彰组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