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柱新篇章的起步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再创新高,达到230.46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连续4个季度稳居全市区县前2位,3个季度作为全市十匹“快马”区县之一、在全市“赛马比拼”例会上作交流发言。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8亿元、增长20.3%,增速居全市第2位、渝东南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630元、增长4.3%,增速居全市第9位、渝东南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07元、增长8.1%,增速居全市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9.1%、8.7%、19.9%,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争先进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动力更加强劲,各个领域成绩亮眼、鼓舞人心。
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深入落实全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谋划实施39个重点项目、33个重点事项,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聚焦康养旅游、商贸物流、特色农业、科技协同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全县20余个部门、企业与四川省有关市区县建立合作关系,协同承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石柱”“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系列活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实施。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开放平台,深入实施外贸优进优出行动,洪九果品成为渝东南首家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县内企业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货运快捷通达东南亚等地区,开启了土家特色产品远销境外的新通道,带动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6亿元、居渝东南第1位。数字重庆建设有序推进。围绕“1361”整体构架,构建形成全县推进数字重庆建设的领导体系、目标体系和工作推进体系。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全面提速,“141”基层智治体系建成运行。核心业务梳理实现全覆盖,数据归集率达到99.4%。“民呼我为”应用办理满意率达到92.8%,满意率居全市第3位、渝东南第1位。
二是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稳中提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牢牢守住,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有效遏制,粮食面积和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66万亩、22万吨以上。“三色”产业提质发展,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纳入国家麦制品产业集群建设,“石辣7号”获评“全国辣椒十大新优品种”,“林连互利共生”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入选全国林业发展改革典型案例,莼菜荣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入选市政府外事礼品目录,“三色”产业带动实现农业增加值38.5亿元、增长5.1%、增速居渝东南第1位。农业“接二连三”深入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累计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151家,泰尔森获评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百强领军企业,金东东、同和春获评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三品”建设实现新进展,新增绿色食品20个、有机产品11个、重庆名牌农产品6个,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辣椒)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中益乡、三河镇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绿色生态工业集群成链。“四大产业集群”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全市清洁能源基地、全市泵阀产业基地建设纳入市级“一县一策”支持范围,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两个百亿级”产业链加快构建,全年完成工业投资32.8亿元、增长35%,实现规上工业产值94.3亿元、增长9.2%。围绕全市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成功引进中核汇能、国能集团、明阳智慧、许继电气等头部企业,带动石柱清洁能源开发重点企业落地达到11家,累计建成风电总装机容量34.2万千瓦,在建43.7万千瓦,拟新开工66.5万千瓦,开发规模居全市首位。围绕全市泵阀产业基地建设,聘请中国工程院泵阀技术研究领域的唯一院士马玉山担任发展顾问,联合重庆川仪等头部企业组建全市泵阀行业协会,累计签约泵阀制造项目51个,核谷伟岸、金璋阀门等项目落地建设,强钢精密铸造、渝东阀门等项目建成投产。康养消费品、新型材料产业集群蓄势待发,辣椒、黄连、莼菜等特色“爆款”产品加快打造;王家乡熔剂用灰岩矿产业一体化开发、加快推进,龙潭片区铅锌矿产业通过市场化方式优化整合、恢复发展。
三是康养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域康养旅游格局加快构建,旅游产品提档升级、环境焕然一新。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全市唯一推荐对象上报文旅部、所有评审程序全部完成,太阳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冷水片区文旅开发招商提速,桥头艺术写生、中益思政研学等业态不断壮大。“氧”你一夏体育旅游线路入选2023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秋收农忙”体验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年接待游客2390万人次、增长22.6%,创旅游综合收入170亿元、增长16.4%,石柱成功跻身2023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现代服务业量质并举。消费潜力不断激发,新增限额以上商贸单位30家,新增千万级电商企业5家,电商交易额达到48.6亿元、增长10%。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渝东南综合物流园仓储配送中心、新能源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全县快递业务量增长33.2%。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657.8亿元、增长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