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扎根大山里的教育“倔匠”
“口能说 耳能听 目能看...... ”在中益乡小学,有一位坚守了21年的乡村教师,她叫吴燕。习近平总书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的嘱托,不仅刻在她的笔记本里,更成了她扎根乡村教育、守护山里娃成长的初心与底气。
21年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吴燕,带着对教育的憧憬来到中益乡小学,可眼前的景象却给了她一记 “重击”—— 这里的办学条件,比她想象中还要简陋。吴燕告诉记者:“我大学毕业就到这儿工作了,那时候条件特别简陋,教室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职工宿舍就是一张床,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
简陋的环境没击退吴燕,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却让她暂时离开了讲台。半年后,当她康复回到学校,孩子们的举动,让她彻底把心“安”在了这座大山里。“工作后不久的一场重病让我离开学生半年的时间,再次见到学生时,他们都跑过来拥抱我,这让我特别感动,从那一刻起,我就觉得我再也离不开学生了,我要通过我的课堂让他们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吴燕说。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益乡小学考察,与师生们亲切交流。总书记的嘱托,更让吴燕坚定了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也让她对“教师”的职责有了更深的理解。吴燕说:“我出生在教师家庭,对讲台本就有感情,2019年总书记来考察时说,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有幸福快乐的童年,还嘱咐我们既要当好老师,也要当临时家长,这句话一直记在我心里,让我觉得扎根这儿特别有意义。”
中益乡不少孩子的父母在外务工,近50%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像折翼的小鸟,将自己的内心紧紧封闭。家访成了她打开孩子们心门的“钥匙”。吴燕说:“我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生命温暖生命,冬天看到几个孩子穿得单薄,家访后才知道他们家里困难,这让我心疼得不行。于是就发起了捐赠,老师们都特别积极,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时的笑容,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是最暖的画面。”
“吴老师,我可以和你聊聊天吗?”“当然可以啊!”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倾诉的地方,学校专门设立了“知心屋”,吴燕主动承担起“知心老师”的角色。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在“知心屋”多待一会儿,听孩子们说心里话,这里成了孩子们心灵的“栖息之所”。吴燕的学生王天瑞说:“我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但我在学校也很开心,因为吴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我很喜欢吴老师。”
21年光阴,从青春年少到沉稳干练,吴燕一直站在乡村教育的前沿,把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她先后多次获评县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还获得过市级“优质课竞赛三等奖”“优质课竞赛优秀指导奖”等荣誉。在学校里,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是同事心中的“好榜样”,更是家长信赖的“放心人”。中益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牟小洋说:“吴燕老师她坚守乡村教育21年,是一位具有专业素养与教育温度的优秀教师,她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了爱心和耐心,在学校她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也为我们树立了教育工作者的典范。”学生家长康秀英说:“吴老师特别好,非常关心孩子,她经常到家里来家访,教我们教育孩子,非常感激她。”
大山环抱的小学校园里,不时传来琅琅书声。如今,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里娃已经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吴燕说:“现在变化太大了,以前是破旧的水泥操场,现在是塑胶跑道,学生宿舍、食堂都升级了,还有双师课堂让孩子们能听名师讲课,看着孩子们学习生活越来越好,我觉得所有坚守都值得。”
山间的铃声依旧,吴燕的脚步也依旧。21年里,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山里娃,看着他们带着知识和梦想走出大山;未来,她还会继续守在这座大山里,守在三尺讲台前,用爱与责任,守护更多山里娃的成长。吴燕说:“我会一直记得总书记的嘱托,把对教育的热爱扎在这片土地上,让更多乡村孩子能靠着知识,实现自己的梦想。”(记者 陈静 马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