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西沱镇:“三举措”控辍保学护成长
近年来,石柱县西沱镇始终坚持将“控辍保学”作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聚焦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通过依法治辍、情感融辍和质量保辍等举措,护航学生成长。
依法治辍,筑牢制度约束的法治防线。面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占比高的现实,坚持将“依法治辍”作为控辍保学的硬性保障。由镇政府牵头,建立“政府-学校-村(社区)”三方联动责任制,依据《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与每位学生监护人签订《保障义务教育责任书》,明确法定责任。
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管理,通过学籍系统动态监测和网格员定期入户排查,精准识别疑似辍学风险学生。对于个别经反复劝导无效的案例,镇司法所以及法律明白人及时介入,启动“教育督促—行政处罚—法律诉讼”的递进式执法程序,通过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等方式,促使多名学生重返课堂。同时,联合市场监督管理所严厉打击辖区内可能存在的非法用工行为,彻底铲除学生辍学打工的土壤,为孩子们的义务教育之路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今年以来,联合市场监管所、派出所等联合执法3次,法治教育进学校活动7次。
情感融辍,温暖学生心田的人文关怀。许多因家庭变故、亲情缺失或学习困难而厌学的孩子,情感是最好的黏合剂。全镇大力推行“教师妈妈”“代理家长”结对帮扶机制,每位老师和镇村干部都定向联系几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学生,成为他们的“第二亲人”,定期家访、谈心,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
西沱中学、西沱小学、西沱二小等小学和中学均设立了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和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通过沙盘游戏、团体辅导等活动抚慰孩子的心灵。今年以来,西沱镇组织开展“家长阅读沙龙”活动5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专题讲座7次。
质量保辍,打造吸引学生的魅力校园。提升教育内涵和质量,让孩子乐于学习,是控辍保学的治本之策。镇内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结合本地深厚的“盐运古镇”文化底蕴,将国家级非遗玩牛、市级非遗盐运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各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将课堂延伸到古镇的历史街区,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大力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建设,如西沱小学的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西沱中学的劳动农场,以及辖区孔子学堂、盐运传习所等实践基地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成就感。
同时,全力改善办学条件,保障乡村学校音、体、美设施和师资配备,缩小与城区学校的差距。通过举办校园艺术节、体育竞赛等活动,展示学生风采,增强校园魅力。让教育过程本身成为一首动人的“巴盐古道”上的奋进之歌,从而从根本上留住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今年以来,已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30余场次。
西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化这三大举措,将其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