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养蜂人“酿出”致富路
古稀养蜂人“酿出”致富路
——记临溪镇南峰村老共产党员刘治发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朝诗人罗隐的一首诗《蜂》,高度赞美了广大劳动者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临溪镇南峰村楠木桠组共产党员刘治发,便是罗隐笔下辛勤劳动者的一例真实写照。
每当春夏秋季天气晴好的日子,这位已有76岁高龄的老人,总要穿行在山坡上、树林里错落有致的蜂箱间,动作娴熟地打开一个个蜂箱,仔细查看中蜂的活动情况。一只只中蜂从蜂箱里进进出出,将静谧的山林“闹”得一片沸腾,整个养殖基地弥漫着淡淡的蜜香。“前几年因病致贫,家里啥都没有,靠养蜂,不仅脱了贫,还将房屋翻修一新,买了新家具和电器……”刘治发老人谈到自己靠养殖中蜂致富的故事,饱经风霜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刘治发一家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前,却是另外一副模样。他和老伴谭明香均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常见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家庭开支大,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时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
楠木桠组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蜜源植物,当地人守着大自然赋予的馈赠,虽有多年的养蜂售蜜史,但一直处于零零星星、小打小闹的局面。“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虽然身体不好,曾任过南峰村党支部书记10余年的刘治发老人脱贫致富的意愿相当强烈,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帮扶干部。看到刘治发老人当时年近古稀,体力已不足以发展其它产业,村组干部和帮扶干部结合当地蜜源植物丰富和他的身体情况,鼓励其发展中蜂产业。刘治发老人也决定大胆尝试。没有养殖技术,帮扶干部就联系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养蜂用的蜂箱不够,帮扶干部就找木工定制蜂箱;养蜂场地需要修建小路,帮扶干部义务帮其建好小路。从此,刘治发老人一门心思扎进养蜂事业中。但万事开头难,野蜂“捣乱”,跑蜂现象时有发生;分箱不顺利,蜂王“打架”和中蜂飞回原箱的情况屡见不鲜……最让老人心痛的是,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寒冷,出现了中蜂被冻死的现象。在帮扶干部的鼓励支持下,原本打算放弃养蜂事业的刘治发老人重拾信心,经常参加镇里举办的中蜂养殖培训,虚心向养蜂能手学习养殖技术。渐渐地,从当初的几群中蜂发展到十几群。随着中蜂越养越多,产业发展有了很大起色,而且酿出的蜂蜜品质纯正、色泽清亮、味道清香,深受市场欢迎,刘治发家在2016年年底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刘治发老人凭借一股吃苦耐劳、虚心请教的质朴精神,经常与当地的养蜂人交流养殖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的养殖知识,提升自己的养殖技术水平。加之几年的养殖实践和不断总结养殖经验,他成为了当地的中蜂养殖大户。时下,他的中蜂养殖量发展到了86群,每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硬是用勤劳的双手“酿出”了一条致富路。“中蜂不争地、不争肥,老人妇女都可以养殖,对于山区农民来说是个非常好的致富产业。而且适当饮用蜂蜜水,对调理身体很有好处,我现在的身体越来越健康了……”精神矍铄的刘治发老人望着庭院内一株株青翠欲滴的紫荆花、桂花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致富不忘本,饮水常思源。刘治发老人在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后,主动向周边村民传授中蜂养殖技术,带动10余位村民做起了专业“养蜂人”。“通过倾囊相授,带动山区更多的养蜂人‘酿出’致富路,让我很有成就感。”作为一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刘治发老人为能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着全村中蜂产业发展壮大而深感欣慰。
如今,南峰村中蜂养殖量达到了900多群,村民养蜂的年总收入在80万元左右。小小中蜂,成为了全村的一大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