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镇:奋力抓好竹笋产业 激活村集体经济源泉
当前正是大量收购竹笋的大好时节,黄水镇结合主题教育活动,不断紧扣“三服务”主题,聚焦基层,服务企业和群众,以群众增收为主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做活做强竹笋产业,为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注入活力和源泉。
服务企业,下“竹”功力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领头羊”作用。黄水镇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实行“1+8+N”发展新方式,即黄水镇8个村(社区)合资380万元成立镇集体公司——重庆市天上黄水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由黄水社区支部书记担任总经理。自公司成立以来,依托企业力量,在全镇形成大带小、小变大的“N”个集体经济发展点,建立以点带线、以线包圈新型模式,打通基层发展快车道。
为更好地发展镇集体公司,针对各个集体经济发展点,镇政府实行“1人+N点”指导模式,由镇党委组织委员统筹,联合八个村(社区)的支部书记,助力竹笋产业在各点焕发出蓬勃生机。在镇政府的帮扶下,集体公司不断成熟,目前已备有全职员工9人,其中设有专人负责竹笋收购工作。
镇集体公司成为了黄水镇竹笋专业合作社的有效支撑,不仅为合作社提供了市场拓展的支持,帮助合作社与竹笋供应点和销售点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还使合作社的资金方面得到了加强。截至目前,该公司同合作社共完成竹笋销售1060余吨,获得利润31余万元。
服务基层,做“竹”文章
多措并举促进基层发展,用竹笋产业激活基层“一池水”。自镇集体公司成立以来,黄水镇为拓宽镇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联合了全县15个村集体收购点(河嘴、三益、大歇、桥头等乡镇),实行“企业+村(社区)+合作社”模式。
为了保证竹笋的新鲜口感,合作社还制定了严格的收购标准,规定当天采摘的竹笋必须在当天配送,因此,分布在各个乡镇的收购点发挥了“春雨”般的作用,让当地农民能够将采摘的竹笋及时出售,以确保每天都会从当天采摘的竹笋中选取最优质的进行收购。
目前,已累计收购新鲜竹笋800余吨。此外,由于竹笋的高市场需求,合作社的营业额也迅速增长,月营业额最高可达56万元,同时帮助了4个乡镇的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竹笋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和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服务群众,点“竹”成金
为民服务不能停留在纸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要让竹笋产业“旺”起来,百姓腰包“鼓”起来。黄水镇地处高海拔区域,林间植被丰富,竹笋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群众来说是一大福音。
每年4、5月和9、10月,许多农户都会到山上采摘新鲜竹笋,如水竹、百夹竹、方竹等,合作社为了方便群众,针对偏远农户采取上门收购的方式,随后将竹笋统一运转到集中放置点。黄水镇洋洞村洋叉溪组村民任茂碧是合作社的“老熟人”,她高兴地说:“今年我们家采笋量有两千多斤,增收三千多元,对竹笋这一产业的发展更加有信心了。”
在镇政府的帮扶下,集体公司和竹笋专业合作社的努力下,竹笋销售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全镇农户400余户,带动就业岗位90多个,年均收购量达500余吨,农户增收高达百万元,使当地群众的人均收入得到了有效提升,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黄水镇牢固树立“三服务”理念,通过服务企业促发展、服务基层提经济、服务群众增收入的一系列措施,成功书写了竹笋产业的新篇章,有效地促进了镇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下一步,黄水镇将在竹笋产业接二连三上下足功夫,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加大龙头企业招商引资,推动竹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写好“竹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