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四早四快”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筑牢守护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屏障
近年来,石柱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锚定“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构建“责任链、预警网、应急弦、治理棋”一体化防控体系,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筑牢了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屏障。今年以来,成功处置应对4轮强降雨天气,特别是在“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时期,面对数十万游客集聚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避暑纳凉的特殊现状,及时预警、迅速响应、高效指挥、科学处置,成功化解黄水镇边坡滑塌险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拧紧“责任链”,实现灾害防治“早部署、快响应”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通过清晰界定责任、强化风险前置管理、畅通应急响应流程、刚性化监督问责,形成环环相扣、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灾害防治工作闭环。
搭建执行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高效运行“县乡村组”四级责任体系,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通力协作、基层组织落实、全民积极参与”的共防体系,建立多跨协同闭环管控、联席会议、联动响应等工作机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常态化研判分析自然灾害形势,调度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组建应急抢险救灾、联合督查检查等工作小组,一体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制定具体清晰的工作任务清单。制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灾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等预案,细化分解常态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明确应急、水利、气象、规资、交通、住建等行业主管单位以及各乡镇(街道)的工作职责,形成39张具体工作清单、7张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图,让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动更加规范有序、高质高效。
建立末梢发起的预警避险机制。深化拓展“十户联防”预警避险工作机制,划分基层网格805个,组建以10户居民为“最小单元”的安全互助“联防体”4073个,形成“10户联防体+村居网格+基层党组织”的防治体系,常态化开展巡查劝导、隐患排查、预警响应工作,在发现地灾滑坡等风险隐患时,以敲锣为信号,组织附近居民按应急预案迅速撤离,实现事前巡查劝导、避险撤离,事中监测蹲守、防范回流,事后妥善安置、恢复生产的应急处置闭环。
织密“预警网”,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快研判”
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灾害风险预警网络,通过专业队伍巡查排查、应急物资保障支撑、技术手段数字赋能等,构建从风险识别到研判决策、快速响应的预警体系。
以人防为重心,强化巡查排查。组建水文监测、地灾防治、道路抢修等专业应急队伍8支,负责重点区域、高风险点的专业化监测、排查、排危。组织党员干部、基层网格员、地灾监测员等防灾责任人12219人,充分发挥“前哨”作用,下沉一线、守在一线。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组建5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33个,以村(社区)为单元,组建20人的小分队242个。严格落实领导在岗指挥、24小时值班和救援队伍备勤制度,时刻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以物防为支撑,做足应急保障。构建“1(县)+8(区域)+25(乡镇)+242(村居)+N(家庭)”的五级救援物资联动体系,储备应急物资16.61万件,分别实现全县60分钟、区域40分钟、乡镇30分钟、村居20分钟的应急物资辐射全覆盖,确保满足队伍所需、群众所需。建成固定避灾场所100处、临时避灾点820处,为紧急情况下群众的安全转移提供扎实兜底的场所保障。
以技防为手段,加强数字赋能。布设地灾、水文监测等设施设备442套,充分运用遥感、LiDAR、InSAR、AI等新技术新手段,形成立体化、动态化和数字化风险预警指标智能监测体系。通过渝快政、短信平台、应急广播等多渠道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及重点部门,确保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强化县治理中心与基层指挥中心协同联动,依托风险一张图和智能预案,打通网格员发现上报事件、平台派送任务、部门应急处置的闭环工作体系。
绷紧“应急弦”,确保应急处突“早行动、快避险”
今年8月10日以来的强降雨过程中,石柱县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视频调度,加强雨情、水情、地灾等监测预警,认真做好监测研判、应急处置工作,按照分级负责、层级响应、分类应对、协同联动的原则,成功处置了8·13黄水镇边坡滑塌险情,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指挥体系高效运转。成立以县政府县长任组长的临时防汛抗灾指挥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气象信息发布组、应急处突组、交通保畅组、景区防汛处置组、核灾报灾组、联合督查组等7个工作小组,由相关县领导领衔各工作小组,一体推进重大险情灾情的应急处置、抢险救援等工作。在收到强降雨天气预警预报后,立即开始指挥调度,应急救援体系迅速切换到24小时响应状态。
应急处置协同联动。应急、水利、气象、规资、交通、住建等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专业力量前置,高效应对各类灾情险情。特别是在黄水镇发生边坡滑塌险情后,立即统筹调度专业力量和设备配备,依托“141”平台风险一张图、无人机设备搭建“空天地”立体化监测系统,对现场进行动态监控,同步利用红外成像进行人员扫楼,确保第一时间居民全部撤离;黄水镇、县公安局对相关区域进行警戒,开展风险区域现场秩序维护;县应急局、黄水镇快速妥善转移群众,持续做好“一对一”安置贴心服务工作;县规资局、县住建委组织专家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查勘,认真研判提出最优快捷解决方案。
转移安置安全有序。聚焦河道堤防、水库山塘、城市内涝点、地质灾害隐患区等重点部位,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落实专人“一对一”盯守,全县共计避险转移479人并妥善安置。特别是黄水镇险情发生后,镇村干部等力量迅速集结到位,按照既定避险预案,15分钟内将受威胁群众6户12人全部转移到康复医院安置,避免了人员伤亡事件发生。
下好“治理棋”,推动灾后处置“早谋划、快恢复”
本着“打一仗、进一步”的工作原则,石柱县在妥善应对多轮强降雨天气后,及时复盘分析、总结经验,全面恢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
摸清底数,加快修复。聚焦农作物、农房、水电气讯管线、道路交通等领域,全面检查排查因灾受损情况,迅速调运物资2500件、下达资金170万元,组建农作物应急管理、道路保畅、地灾监测等灾后重建队伍27支,制定边坡修复等处置方案14个,按轻重缓急分类采取抢种补种、避险搬迁、排危降险、工程治理等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
找准短板,改进完善。全面复盘分析防灾减灾救灾过程,找准应急预案、隐患排查、预警预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板,制定整改措施17条,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围绕一线抢险救灾、人员撤离转移、物资储备调度、交通通信保障等重要环节开展实战演练514次,打造县治理中心与基层指挥中心协同处置综合场景36个,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科学布局,提升能力。聚焦“人防+物防+技防”提升,持续投入资金资源,科学、高效编制防灾减灾救灾总体规划,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专业队伍、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谋划完善感知设备、布控球、无人机等应急设备,立足“全灾种、大应急”,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县域统筹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