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反枯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袁兴中,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修复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湿地生态学及生态系统修复研究。

在近期全国气象观测高温前十位的地方中,川渝地区占到九成。其中,重庆市北碚区以45℃居于首位。持续高温加之连续无雨20多天,气象干旱已发展为水文干旱、生态干旱。流经重庆主城区的嘉陵江水位明显降低,很多网友戏称长江主要支流嘉陵江已经“先干为敬”。

本次旱情会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带来哪些影响?面对旱情流域各省(直辖市)又能做些什么?如何应对未来可能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兴中。

尽快对此次旱情的生态影响开展科学评估,了解清楚本次旱情中水生态系统的受害情况,划定受损等级,实施分区、分级、分类的补水等措施。

中国环境报:作为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嘉陵江“被晒干”的新闻近日被很多人关注和担忧。持续高温干旱会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带来哪些影响?比如,是否会造成水生动植物死亡?

袁兴中:今年旱情异常严重,比如在重庆,高温已经导致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面积与今年6月相比缩小了3/4。每年七八月通常是主汛期,这个时期发生这么大的旱情,可以说历史同期罕见。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非常强盛,深层次原因还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

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的情况比较少见,而且这次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不仅会对沿岸的农业生产、水产养殖等造成影响,还会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极端干旱会直接导致一些河流干涸,尤其是广泛分布于流域面上的众多水塘系统,比如巢湖流域的“当家塘”(指老百姓家门口的池塘,用于蓄水救田等)。由于干旱,水文连通断裂、树木等植物枯萎,将降低河湖淡水生物群落的丰富性,对流域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一方面,持续干旱直接造成受旱区部分动植物死亡。比如,对于一些生活在河湖边岸、浅水区域的动植物而言,水面的大量减少,导致以藻类为食的无脊椎动物会减少,而它们又是鸟类和鱼类的食物,会使得水生食物网简化。以植物为食或者以植物群落作为栖息场所、庇护场所的动物,会生存不好,导致种群活力下降甚至死亡,从而干扰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另一方面,持续干旱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被破坏,将给外来入侵物种提供机会。比如水花生,它是水陆两栖的物种,在干旱的情况下会向陆地转移,生命力非常旺盛。由于干旱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将为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提供可乘之机,在旱情缓解之后水花生极有可能迅速扩张。

中国环境报:有专家预判,长江流域旱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可能会出现夏秋连旱。对于持续高温干旱造成的水生态系统受损,沿线地区现阶段能做些什么?

袁兴中:降雨来临或者上游来水,有助于水生生物的恢复以及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在那之前,我认为沿线地区可以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因为降雨或者上游来水的初期,可能还无法惠及整个流域,所以受旱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应该尽快对此次旱情的生态影响开展科学评估,了解清楚本次旱情中水生态系统的受害情况,划定受损等级,实施分区、分级、分类的补水等措施。对于受损严重且非常重要的生态区域,优先恢复。

比如,对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危物种白鹤的保护就非常重要。全球95%的白鹤会在鄱阳湖区越冬。前年我曾去过江西南昌的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大量的白鹤集中在这里,被称为“人类距离白鹤最近的地方”。但前几天从网上得知,现在那里的浅水沼泽区域已经变成干裂的土地。对于这样的地方,必须优先恢复。此外,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一定要有做好干旱之后洪灾防治的预案。

人养树、树养水、水养人,一定要用好天然林这个宝贵资源。构建防御流域干旱的生态体系。树立山—河—湖—海流域一体化的观念,统筹调度。

中国环境报:长远来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干旱气候可能会越来越频繁。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应对干旱枯水对于江河湖区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袁兴中:最近几十年能明显感觉到,不只有气候变暖,还有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现在,世界正处于干旱管理的“十字路口”。要减轻影响,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要有流域一盘棋的理念。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比如水库的问题,水库蓄水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三峡水库加大下泄向长江中下游补水,在缓解此次旱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无序建设。各级支流上水利工程的无序建设,会使得进入干流的水量减少,加重旱情。所以,要树立山—河—湖—海流域一体化的观念,统筹调度。

其次,构建防御流域干旱的生态体系。包括以持续利用为宗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以节水为指导思想的生产生活体系,绿化美化和保水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体系。

第三,以碳中和为指引,加强减源增汇。比如,通过在湖岸带、河岸带构建多层多带的复杂缓冲系统,来有效拦截、净化地表径流的面源污染,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河湖湿地的建设中,通过林—草—湿一体化的建设,构建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第四,加强流域干支流两侧面山区域及流域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强大的自然林的恢复重建。人养树、树养水、水养人,一定要用好天然林这个宝贵资源。我们经常说“山上种满树,好像有水库”。天然林就好比一座座自然水库,所以要做好保护修复。而且,天然林的营建,不仅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茂密树林的遮掩还能够减少水体的水分蒸发。

第五,加强沿江河湿地群的恢复重建,减缓干旱枯水的不利影响,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庇护场所。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对于生物多样性来说非常重要。湿地储蓄水、涵养水的功能,在应对干旱气候中也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减缓旱情影响。所以需要认识湿地在流域的分布特点,把湿地作为软水库进行建设,要注重江河湖海的连通,坚持退耕还湖、退耕还湿。将流域内的大湿地和分散分布的小微湿地群有机结合,秉持河流—湿地复合体的理念,修复湿地,优化湿地空间结构,增强湿地的功能。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做的。

最后,要秉持弹性设计的理念,以更好应对干旱。比如,在设计城乡景观时,选择一些本土耐旱植物。不仅考虑雨洪管理,也要开始考虑干旱管理,重新认识水的价值。

中国环境报:与北方相比,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水生态流量大。那么遭遇干旱时,南方的水生态系统是否更加脆弱?又该如何应对?

袁兴中:虽然南方江河湖泊密布、水量充沛,但也正因如此,遇到干旱气候时,水生态系统可能更加脆弱。因为与北方黄河流域、海河流域不同的是,长久以来,长江流域的用水模式、产业结构建立在南方湿润气候的条件下,对洪涝灾害的防范应对更多一些,对旱情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所以面对干旱,南方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

长江并非水的聚宝盆,谁也不能保证长江一直丰水。但是,现在长江流域区域性调水非常多,除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外,还有各省市的诸多调水工程,比如引江济汉等。遭遇今年的旱情后,我们应该思考,面对未来不可预测的极端天气的出现,长江一定有那么多水可以外调吗?我认为还是要秉持区域一盘棋、流域一体化的观念,统筹规划,牢固树立山—河—湖—海流域一体化的观念。南方一定要有应对极端干旱的措施。(中国环境报记者 宋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