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小积分”,推动“大创建”

巧用“小积分”,推动“大创建”

——石家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工作同频共振

近期,石家乡以修订《石家乡乡村振兴积分管理实施方案》为契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元素有机融入乡村振兴积分管理,强化文明乡风培育,做深做细做实乡村振兴工作,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全力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居住环境,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一是制定积分管理标准。建立以本村常住居民为对象、以户为单位的积分管理台账,以分值来衡量村民在“五讲”“五兴”“三比”三大类、四十五项指标方面的贡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元素纳入基础类积分,分别赋予3分、2分。通过张贴农户二维码,健全积分申报、积分评定、入库登记、物品兑换、张榜公示等规章制度,实行可量化积分的“一套流程”。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积分联络员,负责受理村民积分申报、记录、初审等具体工作,为行为规范“立标尺”,让新风良俗“有分值”,使民族感情“有温度”。

二是推动基层网格治理。将积分制管理机制、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融入基层网格治理,建立“网格责任共同体”。充分发挥乡、村、组三级网格人员作用,通过村组会、群众会、院坝会等载体,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全面强化文明乡风培育。把积分管理与解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推动各级干部自觉养成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有效解决一批各族群众的闹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延伸到每一个院坝、每一户农家、每一位群众。用好“两代表一委员”“四老”人员、先进模范、乡贤村贤等基干力量,将各族群众对积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到村党组织,切实提高各族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与满意度,有力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是加强积分项目考核。科学修订《石家乡乡村振兴积分管理实施方案》,统筹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设置“讲爱党爱国、讲文明和谐”等“五讲”基础类指标15项,“产业兴、人才兴”等“五兴”提升类指标24项,以及“比先进、比奉献、比参与”等“三比”奖励类指标6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元素有机融入基础类指标。同时,设置8项“五有三不”减分指标和8项一票否决指标,形成积分管理“正负清单”。村委会根据群众的日常表现,精准实行清单考核,村民小组一日一记录、一周一采集,村委会一月一审核、一月一公示。通过清单化考核,充分发挥道德引导和法治监督的双向作用,培养村民“平等、团结、和谐、互助”意识,提升各族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工作的知晓率、满意度,实现“小积分”推动“大创建”。

四是深化先进典型培树。设立“乡村振兴积分榜”,创新引入移动积分平台,在农户庭院或大门张贴积分制上墙门牌,通过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村干部可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线上打分”。实施“文明积分”奖励,村民可用积分到线下积分超市进行物品兑换、积分结果作为申请入党的参考依据,积分较高的群众还可获邀列席乡人民代表大会、各类工作座谈会和节庆活动,获得一定的政治礼遇,也可以在教育、医疗、户籍管理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经过不断强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大力培树各族群众中的先进典型,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好公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等模范典型,各族群众的是非观、荣辱观、认同观、民族观得到较大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基础不断铸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