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五维能力 铸就执法栋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命脉,其执法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新要求。传统的、粗放式的执法模式已难以为继,时代呼唤一支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执法铁军。因此,以“讲政治、懂法律、能办案、会操作、能知急”为核心的能力模型,系统构建新时代交通运输执法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价值。
这五种能力并非简单并列,而是一个环环相扣、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新时代执法人才的“五维能力金字塔”。
政治引领,铸就忠诚之魂。这是统领其他所有能力的根本保证,决定了执法工作“为谁服务、为谁执法”的根本方向。它远不止于口头表态,而是要求执法人员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烈的政治担当,确保交通运输执法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培养方向上一是政治忠诚与立场坚定。深刻理解交通运输执法工作的政治属性,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交通运输执法领域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二是理论素养与思想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和战略部署。能够从政治高度审视执法工作,理解执法行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社会公平正义和党的执政根基的深远影响。三是政治定力与风险防范。在复杂执法环境和各种诱惑考验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善于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中发现政治风险,有效防范化解行业重大风险。四是宗旨意识与人民立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在执法中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筑基,恪守专业之本。这不仅是知晓法律条文,更是对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立法精神、法律原则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它要求执法人员能够将抽象的法条与具体的执法场景无缝对接,确保每一次执法行为都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培养方向上一是系统化知识构建。超越对《公路法》《道路运输条例》等单行法的零散学习,构建覆盖公路、水路、交通工程质监乃至铁路、民航、邮政等全领域的立体化法律知识网络。二是法理精神内化。加强法治思维训练,理解“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过罚相当”等原则,使公平正义成为执法行为的自觉追求。三是交叉知识拓展。学习民法典、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知识,提升在复杂案件中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四是持续更新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法律知识更新学习机制,紧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确保知识库的时效性与前沿性。
办案强技,锤炼工匠之能。这是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执法实效的关键环节。涵盖了从线索发现、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文书制作、告知听证到决定执行的全流程实操能力。它强调的是程序的规范性、证据的扎实性、文书的严谨性。培养方向上一是流程标准化训练。通过模拟办案、案例教学、跟班学习等方式,让执法人员熟练掌握每一个办案环节的标准动作与时限要求。二是证据链思维培养。强化证据意识,培训如何合法、全面、客观地收集、固定和审查证据,构建逻辑严密、无懈可击的证据链条。三是智慧办案能力。培训运用执法记录仪、数据化办案系统、电子证据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办案效率和规范性。四是疑难案件研判。定期组织对新型、复杂、疑难案件的集体研讨,提升法律适用和逻辑推理能力。
科技赋能,插上智慧之翼。在科技赋能执法的大背景下,熟练运用各类现代化执法装备与信息系统的能力。从传统的执法车辆到无人机、车载视频、移动执法终端,再到大数据分析平台、非现场执法系统,工具就是执法人员的延伸。培养方向上一是装备实操精通。开展常态化、实战化的装备操作培训,确保每位执法人员都能熟练使用本领域的主流执法装备。二是信息系统融合。培训执法人员熟练运用执法业务系统、线上办案平台、信用管理系统等,实现从“线下跑”到“数据跑”的转变。三是数据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预警、精准布控、趋势研判的能力,推动执法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变。四是维护与安全意识。了解基础设备维护知识,并牢固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保障执法数据安全。
应急融情,彰显治理之智。这是最高层级的能力,体现了执法的应变力、沟通力与共情力。“应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应对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恶劣天气、安保任务)的应急处置能力;二是感知现场态势、化解矛盾纠纷、进行有效沟通的“情商”能力。培养方向上一是应急预案与演练。系统学习各类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通过高强度、逼真化的演练,提升快速反应、协同处置和现场管控能力。二是沟通艺术与群众工作。培训冲突化解、心理疏导、媒体应对、舆情引导等技巧,学会在执法中说法理、讲事理、谈情理,争取当事人的理解与配合。三是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加强执法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在高压、危险、复杂环境下的稳定心态和决策能力。四是人文关怀精神。培养服务型执法理念,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能体察民生疾苦,对合法合规的运输从业者给予尊重和便利,展现执法队伍的温度。
将这五种能力作为核心进行系统性培养,其价值远超技能训练本身,深刻蕴含着新时代交通运输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推动执法范式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单一的“能办案”是管理思维,而“懂法律”确保了合法性,“会操作”提升了效能,“能应急”则注入了共情与协同。四者结合,使执法人员不再是简单的处罚者,而是成为行业秩序的维护者、公共安全的守护者、便民利企的服务者,实现了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服务本位的升华。
筑牢法治交通的坚实根基。“懂法律”是灵魂,贯穿于“办案、操作、应急”的全过程。一个精通法律、善于办案、巧用科技、通达人情的执法队伍,是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目标最关键的支撑力量。
提升执法公信力与队伍形象。规范文明的办案过程、精准高效的科技应用、人性智慧的应急处理,无不向公众传递着专业、公正、文明的积极信号。这能有效减少执法冲突,增进社会认同,塑造交通运输执法队伍可敬、可信、可爱的良好形象。
适应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面对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网络货运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执法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会操作”和“能应急”能力正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只有掌握新工具、具备高情商和强应变能力的队伍,才能在未来复杂的交通治理格局中游刃有余。
“讲政治、懂法律、能办案、会操作、能应急”,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交通运输执法人才的完整能力矩阵。其中,“讲政治”是灵魂,决定了“为谁执法”;“懂法律”是根基,明确了“如何执法”;“能办案、会操作、能应急”是支撑,体现了“执法效能”。围绕这一核心能力模型构建培养体系,方能锻造出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执法铁军,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最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