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绿水青山致富路 谱写土家风情新篇章

冷黄路起于冷水镇,讫于黄水镇,全长38公里,穿越七曜山脉,海拔跨越1200-1800米,串联5个乡镇、23个行政村。历史上,两地虽直线距离仅三十余公里,但受险峻山势阻隔,原有县道弯急坡陡、路窄难行,车程长达2小时,严重制约区域发展。冷水镇作为石柱县及重庆市的东大门,坐拥“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营地”等资源,却因交通不畅难聚人气;黄水镇享有“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莼菜之乡”美誉,优质农产品亦因物流梗阻而附加值低下,村民增收乏力。2018年,石柱县交通运输委以创建“四好农村路”为契机,启动冷黄路改建工程。工程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全线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并配套智慧交通系统及生态防护设施。建设者于平均海拔1200米处攻坚克难:生态优先,巧筑通途——运用生态格网护坡稳固水土,实现“路与山共生”;避让黄连、莼菜核心种植区,悉心保留百年古树;科学设置错车道、避险车道;全线安装太阳能路灯,彻底终结沿线群众“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出行窘境。如今,冷黄路已成为连接沪渝高速冷水互通与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通道,天堑终成通途。

冷黄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激活区域发展的“金纽带”。通过深度实践“交通+”模式,成功串联起生态、旅游、农业、文化与物流,释放出强劲发展活力。依托冷黄路,构建高效“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畅通农产品出山“最后一公里”。在黄水、冷水两镇设立快递集散中心,整合邮政、顺丰等资源,实现“多站合一”,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冷黄路的建成通车,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积极变革:七曜天堑变通途,车程由2小时锐减至40分钟,成功融入县城“1小时生活圈”。路网连接多条省县道,织就“内联外畅”交通网,货车通行量激增,发展瓶颈彻底破除。这条配备智慧系统与生态设施的沥青路,已成为山区联通外界的希望之路、发展之路。冷黄路是开启“山水变现”的钥匙,推动旅游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游”华丽升级。沿线精品民宿集群蓬勃发展,夏季常现“一房难求”,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四季产品”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经济活力迸发。发展红利惠及万家。黄连、莼菜等特色产业借路腾飞,村民收入稳步增长。交通不便导致的微薄收入已成历史,幸福笑容洋溢在村民脸上,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未来充满希望。建设全程恪守生态优先,实现路与自然和谐共生。“石柱黄连”、“石柱莼菜”依托优良生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冷黄路如一条绿色丝带缠绕青山绿水间,守护生态的同时,高效转化生态价值,达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以前卖黄连要走一天山路,现在货车开到地边,儿子网上直播卖货,日子甜过蜜!”冷水镇村民朴实话语道出巨变。冷黄路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题,更让上学、就医之路变得平坦。村民生活红红火火,欢声笑语常在。游客自驾后盛赞:“穿行林海花海,四季惊喜不断——春花、夏凉、秋叶、冬雪,土家民宿的黄连炖鸡、莼菜羹更令人回味无穷!”社交平台好评如潮,节假日沿线景区“一位难求”,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在沿线群众心中,冷黄路早已超越物理属性:它是串联幸福的“民心路”,是农产品出山的“致富路”,是传承文化的“文脉路”。 其“交通+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获多家媒体深度报道,成为解读乡村振兴路径的鲜活样本。  

如今,冷黄路不仅是石柱县的靓丽名片,更是全国农村公路助推乡村振兴的标杆典范。它以铁的事实证明:修通一条路,可破地理之困,能活一方水土,必富一方百姓。 未来,这条镶嵌于七曜山脉的“黄金通道”,必将续写“路通业兴、景美民富”的壮丽篇章,为更多山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生动范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